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48606
做到三个“五”防治糖尿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2日 《当代健康报》 2004.04.22
     高危人群如果没有把持住的话,就进展到第二个阶段——糖调节受损阶段(IGR)。这个阶段什么特点呢?血糖已经不正常了,但是没到糖尿病,是介于糖尿病与正常之间的一种状况。控制控制就回到高危人群了,如果不控制,过两年之后很可能戴上糖尿病的帽子。所以,如果说高危人群是预防的重点,那糖调节受损者应该是预防的重中之重。每年查查体,一看血糖115了,已经不正常了,要小心。糖调节受损包括什么状况呢?一是空腹血糖受损(IFG),就是空腹血糖不正常。刚才已经说了,正常空腹血糖小于110,糖尿病大于126,那要是在110到126之间叫空腹血糖受损。吃饭、吃糖以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该小于140,糖尿病是高于200。如果是170,高于140,又没大于200,是糖耐量受损。如果是吃饭后,而不是吃糖以后,血糖升高,但没到糖尿病,我们叫餐后血糖受损。这些情况都要小心,它们离糖尿病就是一步之遥,一旦得了糖尿病就没法根治了。

    也不能说不能根治,任何一种病,早晚都有一天被人类根治,糖尿病也一样。如果说根治,哪种比较容易根治?1型。有人得1型糖尿病特别紧张,得了1型糖尿病了,这么小的孩子打一辈子针。未必是这种样子。也许在几年以后,就有办法根治了。根治的办法可不是什么保健品、药品、器械,洗洗脚就能根治,那都是瞎说的。真正的根治办法可能是干细胞治疗。现在外国研究干细胞,诱导,使其分泌胰岛素,再给小孩打回去,那是1型。2型,遥遥无期。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是控制好,不得病。
, http://www.100md.com
    糖尿病的三句话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病人剧增,一句话是危害巨大,第三句话是虽然病人剧增,虽然危害巨大,但是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

    病人剧增 患病率急剧增高(见表①)。1996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每10万人中有半个人得1型糖尿病。这个数字是指新得的,原来得的不算。20万人中有一个新增的1型糖尿病病人。看起来,1型糖尿病并不是特别多,但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中国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几百万,不能不关注。但相对于2型糖尿病来看,2型糖尿病的问题就大得多了。1979年,中国的发病率约1百分,全国大概有1000万,很大一个数字。1989年,十年以后,翻了一番,又增加了1000万,达到2百分。1996年,又增加了1.2百分,2002年最新的资料,虽然方法不太一样,中国现在糖尿病的患病率3.52百分,比3.21百分又有所增加。当然,越往后增加百分比越慢,因为基数越来越大。中国现在估计有4000万糖尿病人,每天大约有3000人新得糖尿病,每年大概有150万新得糖尿病。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这就是病人剧增。而且我们眼看着没有办法让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所下降,只让它增得慢一些就是我们的贡献。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自己不得糖尿病就是贡献。但是能不能预防到,是不是一定能预防住,是不一定的。
, 百拇医药
    要是得了怎么办呢?好好控制。糖尿病有一个特点:越是得的岁数大结果越轻,越年轻越麻烦。70岁得了糖尿病,也许吃点药就能控制住;要是20岁得,后面还有好几十年,非常麻烦。所以,晚得一年就是胜利。

    我们现在分析分析中国为什么糖尿病这么多,容易得。为什么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没有那么多,不容易得?那现在怎么那么多?

    从遗传学来看,中国人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富裕国家华人糖尿病发病率在10百分以上。另外,由穷变富的国家都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遗传的。一个家族中有几个糖尿病病人的机会普遍存在。我就见过一个老母亲和兄弟姐妹五个人,个个都是糖尿病的现象。那么糖尿病遗传的是什么呢?当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容易得糖尿病的体质,或者说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类型。1型糖尿病的基因目前已经比较明确,关键性基因大概有十几个。对于2型糖尿病来说,这些基因类型还远远没有搞清楚,所以有人就把这类造成2型糖尿病的基因统称为“节约基因”。过去,人类的祖先还生活在森林中,依靠猎取动物和采摘果实为生,但并不是每天都能获得食物。当某一天有足够的食物,他们就把食物的能量储存起来,这种基因使人具有“积攒能量,以备荒年”的能力。也就是说,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一种“节约基因”,有这种基因的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积攒起来,以便将来忍饥挨饿之时能躲过一劫,不至于被饿死。结果在饥荒来临之时,缺乏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被饿死,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可以幸免于难,得以存活。由于适者生存的道理,久而久之,贫困国家或贫困人群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人多半都具有“节约基因”。可以说,在贫困时期,具备“节约基因”是一件好事,使个体得以生存,种族得以延续。在那个时期,自然对人类进行着第一次淘汰,让那些没有“节约基因”的人被饿死。但到了不愁温饱的时候,“节约基因”又从好事变成了坏事。有了足够的食物,“节约基因”还是习惯性地把多余的热量储存起来,使人还没吃几天饱饭就发胖,就产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容易得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到这会儿,自然又对人类进行第二次淘汰,这回淘汰的是“节约基因”丰富的人,让他们得上现代病,残废或者过早死亡。也就是说,是“节约基因”不能适应现代的生存环境了。
, http://www.100md.com
    这个事实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生活水平必须和基因类型相适应,否则人就活不好,甚至就活不了。但是遗传基因变化甚慢,基因的改变往往需要几代的时间,而生活的改变则可在数年中发生。当生活模式发生剧变之时,遗传基因的变化往往赶不上生活水平的变化。因此,生活水平的变化超过遗传基因变化的速度之时,也就是糖尿病暴发性流行之日。这就是糖尿病遗传因素的意思。

    当然,光有遗传因素还不成,还得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内因,环境因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像光有种子,没有合适的温度、水分和土壤,种子也不能发芽一样。导致1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可能有病毒或毒物感染等等;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则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紧张焦虑等等。要说基因,那可不是一年半载就能形成的,那是数百年上千年逐渐积淀的结果。而我国糖尿病病人剧增的现象,是近20年才出现的。为什么近20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究其原因,我想除了基因的因素外,还包括以下几条:①经济状况迅速改变。原来中国人比较贫困,多数人仅处于温饱状态,体形也比较瘦。那时候,你想不控制饮食行吗?每月就那么几两肉、几两油,就这几两肉、几两油还要有肉票、油票。剩下的就是那么干巴巴的三十来斤粮食,绝大多数还是粗粮。那时候人们可不得糖尿病,得的是浮肿和肝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迅速提高,多数人可以随意吃喝,甚至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给肥胖和糖尿病提供了物质基础。②老年化倾向。据研究,随着年龄的增高,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人们管这种现象叫“增龄效应”。目前,我国人均寿命正在逐步增高,已经比解放初的40上下几乎翻了一番。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超过10百分,或65岁以上的人超过7%,那这个国家就进入老龄化国家。我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糖尿病的发病年龄固然有年轻化趋势,但毕竟还是老年人容易得;而且即使是青年得病,糖尿病也不会一下就置人于死地,总会带着疾病进入老年。所以老年人多,糖尿病人数目就增长,这也是可以想像的。③对糖尿病的警惕性及糖尿病的检测手段提高。现在诊断糖尿病是十分容易的事,甚至可以凭一滴血就能查出糖尿病。所以说,现在只有想不到糖尿病,没有查不出糖尿病的。这也使糖尿病的发现率有所提高。④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模式。现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迅速提高,但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显得相对匮乏。生活模式不科学、不健康者大有人在。首先是对糖尿病无知,为无知而付出代价。其次就是大吃大喝,热量摄取过多。第三是体力活动太少,有道是“上楼坐电梯,出门就打的,整天看电视,少动多休息”,那能不胖吗?最后是生活节奏快,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也能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糖尿病还有其“促发剂”能加速糖尿病的来临,如大量的甜食和劳累、感染等其他应激状态。吃甜食本身倒不会引起糖尿病,但到了糖尿病已经“万事俱备”之时,大量甜食可能就是那个“东风”了,会使已经疲惫不堪的胰岛像一匹累垮了的马一样不再工作,血糖一下就升到了诊断糖尿病的水平。糖尿病的促发剂还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感染、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药物等等。这些都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诱因。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后是血糖升高,变成了糖尿病病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基因因素,但能够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