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543124
糖尿病从“毒”论治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5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陆付耳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古今医家对此病进行了不懈研究。近来我们通过认真研习古今中医名家有关著述,认为“毒”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提出从“毒”论治,以推动对糖尿病治疗理论的探讨,从而提高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一、糖尿病从“毒”论治源流

    1、源于《内经》,萌芽于汉。《素问·杂病论》曰:“……有病口干者……病名为何?……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前者指肥甘之物,致胃肠结热为毒,内耗津液而为消渴;后文指七情不畅,血瘀转为热毒以致消渴。在治疗方面,特提出禁膏粱厚味、燥热伤津之品,但无方药。至汉·张仲景认为胃肠燥热毒盛为消渴主要病机,并首创白虎加人参汤方,今仍用之。

    2、兴于隋唐,盛于金元。至隋,从“毒”论治理论已见雏形。《诸病源候论·消渴诸候》将消渴分为消渴候、渴利候、渴利后发疮等类型,认为病机为“由少时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见……使人下焦虚热……”即为五石散等化为热毒所致。唐《千金方·消渴门》曰:“……饮淡无度……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所致。《千金方》载方众多,“黄连丸”、“猪肚丸”治消渴沿用至今,并明确指出:“内有热气者则喜渴也,除其热则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而兼宜补虚,则病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共载方74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7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