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4522
中年男人半数“不中用”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9月9日 《健康时报》 2004.09.09
     新闻背景: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持,全国10多家医院参与的我国第一个《ED患者临床需求及治疗满意度调查报告》前不久正式发布。这是中国的权威医疗机构第一次对中国男性“性健康”问题进行的系统调查,时间从2004年4月至8月,历时近半年,覆盖全国10多个城市的上千例ED患者。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的ED患者中,轻、中和重度ED分占55.5%、24.1%和20.4%。40岁以上的患者占52.5%。患ED同时伴随的疾病包括:神经衰弱(14.7%)、高血压(11.5%)、糖尿病(9.4%)、高血脂(8.9%)、前列腺肥大(7.9%)、心脏病等(3.7%)。每个男性患者平均要等待22个月才就ED问题去看医生,明显高于国外调查资料的数据(6个月)。

    编者按:《ED患者临床需求及治疗满意度调查报告》一经发布,媒体纷纷报道,有的媒体以“我国五成中年男性存在勃起功能障碍”为题,触目惊心!一时舆论哗然。我国中年男性中ED患者真的有那么多吗?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着哪些误区?有哪些疾病会导致ED的发生?患了ED的人怎样才能重新恢复“性”福生活?
, 百拇医药
    中国ED患者没那么多

    “我国五成中年男性存在勃起功能障碍”,这数字真是令人震惊!我国半数的男性都“不中用”吗?本报记者采访了本次ED患者调查课题主持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秘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该院男性健康中心姜辉副教授。

    记者:对本次调查,很多媒体这样说:“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高达52.5%的男性忍受着ED病痛的折磨。”但从报告中我并未看出这个信息。那么,对这个“52.5%”的数据该做何理解?

    姜辉:请注意:这次的调查“是由医生负责收集门诊ED病人,采用填写问卷的形式完成的。”这即是说,接受调查的人全部是去医院就诊的ED患者,是在患者中完成的调查,对象并不是全部人群。针对40-70岁男姓人群的ED患病情况,去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朱积川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北京、广州、重庆三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ED患病率应为40.2%左右。而我本人在北京调查的结果为41.2%。这次调查的报告中写得很清楚:“在所有被调查的ED患者中,轻、中和重度ED分占55.5%、24.1%和20.4%,40岁以上的患者占52.5%。”这个“52.5%”指的是所有就诊ED患者中,40岁以上者占52.5%,并不是说40岁以上的中年男士52.5%为ED患者。
, 百拇医药
    记者:我国男性ED患病情况与国外相比,是程度相当还是更加严重?与我国过去相比,情况又如何?是否还存在地域方面的差别,比如城乡之间?

    姜辉:和国外相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患病的绝对人数很高。如果从患病比例来看,则与欧洲差不多,均在40%-50%之间。由于我国以往从未做过这方面的调查,所以没有资料可以对照。在地域分布方面,则城市肯定高于农村。

    记者:我国男性ED患病“超英赶美”,情况不容乐观,原因何在?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又说明了什么?此病在未来的发展会呈现出何种趋势?

    姜辉:ED无明显的或是直接的患病因素,但和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神经衰弱、前列腺肥大、心脏病等病相关,常与上述疾病相伴而生,这一点在此次的调查报告中已有明显反映。随着现在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西化,上述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日益升高,ED患者也就随之增多。大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则与城市人口老龄化、人群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等因素分不开。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到2025年,全球ED患者的数量将比目前增加1倍,仅亚洲就会达两亿。目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神经衰弱、心脏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在我国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那么,与这些病相伴的ED在未来的发展中,肯定也会相应地呈现年轻化趋势。
, 百拇医药
    记者:心理因素在ED患病中起多大作用?ED患者患病前后的心理又有哪些改变?

    姜辉:对于ED,医学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多认为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而七十年代后则认为主要是由多种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等引发的,这在所有ED中占到3/4之多。身体的器质性病变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引发ED;而器质性疾病和心理压力混合起来又可使ED情况加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结果就是使早期轻度未能及时治疗的ED发展为重度而难以治疗。

    记者:我国ED患者在就诊、用药中都存在有哪些误区?

    姜辉:一方面,ED在我国治疗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患者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ED多在中年以上的人群发生,人们多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衰老现象而不予理会。此外,ED毕竟不是致命的疾病,又有很大个人隐私的成分,更影响了积极就医。ED的就诊率即使在国外也还不足10%,在我国就更低了。这次调查发现,每个男性平均要等待22个月才就ED问题去看医生,明显高于国外调查资料的数据(6个月)。另一方面,目前就医条件不够方便,也限制了人们及时就医。不过,处方药全面进入药店,也有望给人们就医带来一些方便。发生了ED的男姓,应及时就诊于正规医院的泌尿科或男科,而千万不要盲目听信小广告,找街边的小诊所。这次的调查也表明,前来这两个科室就医的ED患者,其满意度可达到90%以上。在用药方面,一些抗抑郁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等,也可以造成ED,因此,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更应及时向医生反映药物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便医生作出及时诊断,调整用药。至于长期的药物治疗,ED患者也不必过虑,只要正确使用,并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万艾可(伟哥)在中国上市4年,效果肯定,到目前为止并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报告。
, http://www.100md.com
    记者:这次对中国男性“性健康”问题的调查对ED患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姜辉:权威机构的调查加上媒体的关注,肯定会提高大众对疾病的关注和认识,有助于人们早期治疗。预计再过几年,我国ED人群平均就医的时间肯定不再会是22个月这么长的时间了。

    服了降压药就不中用了吗?

    有些高血压患者发现自己在服用了降压药后,血压虽然得到了理想的控制,但是自己却突然“不中用了”。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患者的恐慌,有些人甚至因此放弃了降压治疗。降压药是导致ED出现的元凶吗?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科蒋雄京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高血压这种疾病本身就可以导致ED的发生,因为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动脉硬化,使下半身的血流减少,从而影响勃起功能。而一些降压药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但是在临床上,也有些高血压病人本身有ED的困扰,在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后,由于全身症状得到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下降,整体生活质量提高,性能力反而增强了。因此,也不必觉得降压药对性功能来说一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目前临床上发现的导致ED可能性较高的降压药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如果患者感觉服用降压药后,对性生活影响较大,可请医生换用其它降压药,比如可换用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类的降压药,如科素亚、安搏维,使用这类药甚至还可能改善性功能。但绝不能自作主张停药或者随意减少药物剂量,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北京医院泌尿科邓庶民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在因为ED来泌尿科就诊的患者中,高血压病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是高血压,所以治疗上首要任务还是降压,维持血压的正常水平。泌尿科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向心内科医生反映这种情况,换用对性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记者从中国性医学专业委员会曹兴午秘书长那里了解到:男性发生阴茎外伤可能会伤及睾丸、阴茎、阴囊,首先是睾丸剧痛及剧痛引起的应急性休克,这种在医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睾丸性休克”,睾丸损伤严重的,可能当时就引起破裂,睾丸是繁殖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如果是双侧睾丸破裂,就会丧失性功能。曹秘书长还指出:脊髓损伤也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另外,有手术、骨盆骨折合并尿道外伤等任何损害阴茎神经支配和血管供应的外伤、手术都易引起ED。因此,在手术之前,患者应该和医生讨论改进术式、预防医源性ED发生的可能性。

    治疗ED有“国际指南”
, 百拇医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主任医师辛钟成教授告诉记者,对ED,国际国内已经有一整套完整而有效的诊疗指南。ED治疗首先检测发病原因进行加强治疗,包括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功能障碍等。

    国际卫生组织ED诊疗指南中第一线治疗是选择口服药物西地那非(万艾可)。提起万艾可,很多人认为服用是危险的,甚至会导致猝死。其实,万艾可是非常安全的一种药物,中国自万艾可上市以来还没有其导致死亡的正式报告。而且万艾可疗效是非常肯定的,中国的II期临床试验证实其总有效率达81%。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关键在于掌握它的使用禁忌症,即万艾可不能与硝酸甘油、消心痛等硝酸酯类药物同时使用,否则可能危及生命。需要提醒的是,患者要想买到真正的万艾可必须到医院去。国家规定只有县级或二级以上医院才能进药,其它销售途径是违法的。

    ED的第二线治疗是阴茎海绵体内药物注射疗法,已使用20多年,临床有效率70%-80%,但是由于局部疼痛,特别是剂量过大会引起持续性阴茎异常勃起,近来临床使用较少。

    20%的ED患者是由于重度阴茎勃起器官病理性变化引起,可以采用阴茎勃起装置植入手术进行治疗。阴茎勃起装置是用硅橡胶材料制成,组织相容性好,无过敏及刺激反应,手术植入器官内扶持阴茎勃起,不影响阴茎感觉、排尿和射精功能,不影响生育功能———这是ED诊疗指南的第三线治疗方法。,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杨锐 赵晴晴 赵绍华 江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