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547162
跨国药企“押宝”中药新药研发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4日 《北京现代商报》 2004.11.04
     11月,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诺华公司与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同高调宣布:双方将继续第二阶段的合作,通过对中国中药的研究进行新药开发。

    “第一阶段的合作令人非常满意,而没有什么比延长合作更令人满意了。”诺华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魏思乐博士说,尽管此时同声传译中翻译者的声音稍有迟疑,但魏思乐灿烂的笑容不容置疑。这招牌一般的笑容,甚至被认为是今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上最上镜面孔之一——参加此次会议是魏思乐此次来华的另一项重要活动。

    上海药物所所长,一向低调的陈凯先院士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并执笔签署协议,表示“对此次合作给予厚望”。诺华与上海药物所的研发合作始自2001年,为期3年;第二阶段的合作将延续到2007年。“诺华是第一家自基础研究就开始介入的企业,此前的企业都是等到有眉目了再合作。打个比喻,就是诺华和药物所一起‘种桃树’,而不是等到有结果,直接‘摘桃子’。”药物所负责科研的一位处长告诉记者。
, 百拇医药
    共同兴趣毋宁说共同利益

    新药专利双方共享


    “我们的研究兴趣相同,这是合作的基础。”上海药物所副所长沈竞康教授说。但与其说共同的兴趣,毋宁说共同的利益。

    上海药物所创立于1932年,其前身为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是目前国内首屈一指的植物药物研究机构。该研究所几十年来共研制出80多种药物。创新药物占了50%,其中蒿甲醚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首创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首选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显然,诺华选择这样的合作对象,经过了深思熟虑。

    “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诺华中国区新任总裁李振福用了一个中国本土化的词——“双赢”。事实上确实如此。众所周知,令国内的科研机构头痛的问题,诸如科研资金匮乏、设备不足、理念陈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药物所都不明显。诺华在资金、设备、技术和信息沟通上,都给药物研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诺华也提供了帮助。
, 百拇医药
    欲降巨额研发成本

    诺华独辟蹊径


    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制药行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传统运作模式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去年新药的研发成本平均为8.7亿美元。

    欧盟制药行业协会总裁、阿斯利康CEO麦奇洛这样描述新药研发:“一般来说,我们往往需要从5000到1万个项目中筛选出大约250个化合物,而真正可以进入临床研究的大约只有5个,最终才有可能产生一个上市的药品。而且在上市的药品当中,只有1/3才能真正产生利润。如此算来,医药研发成功率不足1/30万,而且整个过程需要10-12年的时间,花费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惠氏制药的公共事务高级总监李正达也告诉记者:“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大、周期越来越长、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

    同时,产品上市后的竞争、仿制药的冲击、药品价格的限制等,尤其是难以预计的副作用,这一系列市场压力都迫使制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为了降低日益增长的新药开发成本,一些大型制药公司有意将部分研发工作向低成本国家如中国、印度转移。
, http://www.100md.com
    今年7月初,最早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丹麦制药企业诺和诺德将研发中心由亦庄迁移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从而实现了规模上的再度扩张。本月,瑞士罗氏公司也宣布,将在中国设立其全球的第5家研发中心。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有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施维雅、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多家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其研发中心。而诺华与中国本土研发机构携手,更是独辟蹊径。

    合作初步取得成就

    成本降低效应初显


    与上海药物所的合作没有让诺华失望,在第一阶段的合作中,诺华公司共投入了2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提供设备、数据库、科学家培训等工作。上海药物所则向诺华提交了1800多种天然化合物,其中67种药物具备进一步详细研究的价值。

    这是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数据,这比目前平均一个1万个化合物中有一个有效化合物的筛选几率,要高出几百倍。这样的研发质量和速度在中国和瑞士有何区别?诺华方面称,没有具体的“数字对比”。但是很明显,若以此计算,诺华“赚了”。

    诺华公司早前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合作推出的复方蒿甲醚,已经开始生产,并欲以成本价格销售给世界卫生组织,以帮助那些非洲等地的疟疾高发国家,这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据了解,双方合作研制成功的新药,一旦上市其专利将由双方共享。, 百拇医药(李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