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焦点
编号:10538721
生命科学与传统文化——有关“中医文化”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15日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文化"是什么?当代人已将“文化”一词用滥了,喝酒者有酒文化,饮茶则唱茶文化,冬天北方卖冬贮大白菜时甚至要讲“大白菜文化”。当代人一般是将文化定义为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与物质财富;西方人释文化的含义为有教养;考古与历史学中,一般是将文化定义为低于“文明”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本义是指“以文化人”,即使用非武力的方式来征服教化民众。

    “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医学”一类标题之所以盛行于当代中医界,并波及到史学界,我以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医界人士所受教育(养成过程)中含有较丰富的文、史、哲内容;或者说当代中医的继承者在学习、理解、研究中医学时,必须要涉及到人文科学的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棗“以文化人”,以非纯自然科学的知识教化后学之辈的过程。当我们思考“中医文化“时,是否应该注意到这种教育与西医教育间的区别?而且是要注意到两方面的本质性区别。因为西医教育中亦同样包含有“医学史”成分,但是这种教育与理解与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并无内在联系。其二,则是由于本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自身发展所致。在本世纪史学发展中极具影响的法国“年鉴学派”的核心旨要,可以说就是提倡扩大研究与资料利用的范围。民国以来“新史学”的出现,亦不越这一轨范。近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所长杜正胜先生的带领下,开展了“另类医学史”的专题研论,其实质即是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棗从以往的政治、经济史研究扩大到“生命问题”;注目于以往史学家未曾充分注意的“医药学史料”,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化史”研究的片面与不足。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曾有史学家感叹中国缺少真正的“通史”著作,即达到上下贯通、左右旁通之水准的“通史”。这样的“通史”不是大而全,不是无所不包的“拼盘”,而是希望将我们现在习惯划分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融于一炉。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棗“科学史”,无疑为史学家的理想提供了实现的必要条件。从长远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看,“中医文化”、“传统医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视为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工作应该由谁来完成?科学史研究应该由科学家来承担,还是由史学家来承担?这是国际科学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具体到医学领域,超越了医学技艺、科学性质内核的研究,是应该由医学家承担,还是由史学家承担?毫无疑义,人们会说:各有所长。然而各有所长,各有侧重的结果,就是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现实:一般史学著作中出现了历代名医、经典的记述;医学史著作虽在各章之前冠有“时代背景”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3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