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坚信中医 > ...
编号:10543483
说《内经》“不重视解剖”不符合事实
http://www.100md.com 2005年3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17期
     近日拜读中医药报上张大明《解读中医藏象》一文,文中说:“自《内经》开始,古代医家研究脏腑的方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化。由静态解剖,转向动态观察;由打开腹腔,直视脏腑,转向‘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不重视解剖的中医藏象体系在战国时的《内经》已成熟”,认为《内经》以前的医家主要研究方法是“静态解剖”,到了《内经》才变成了“动态观察”,《内经》所建构的“中医藏象体系”“不重视解剖”,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虽然《内经》以前的古医学文献保存得不多,但是从现在所能看到的和《内经》上引用的古医学文献记载来看,《内经》之前的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并不是解剖书,而且它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水平比《内经》要差得多,《揆度》、《奇恒》等《内经》所引古医经显然也不是阐述人体结构的著作,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切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来源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发展的是问题的解释,技术提供的是问题的解决,动态观察、发现问题——解释——更多的问题——更周密的解释,也就是说,实践——认识——再实践——更深层的认识(理论),一直是中国传统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内经》的研究方法,《内经》全书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答问题的医学问题的对答集,但这种方法并非从《内经》起始,而是贯穿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全程。

    实际上,不是《内经》不重视解剖,反而恰恰是《内经》奠定了中医解剖学的基础,大大提升了中医解剖学的水平,解剖方法是《内经》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灵枢·经水篇》曾明确提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是关于“解剖”一词的最早历史纪录。《内经》上的“骨度”“脉度”“经筋”等篇也是专门论述解剖的,其他篇章中则散在着许多关于人体形态部位名称的丰富记载,在《灵枢·肠胃篇》中,还采用分段累计的办法,度量了从咽以下直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长度,得出的数据与近代解剖学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应该说,《内经》所取得的解剖学成就是巨大的,不但不比同时代的西方医学逊色,而且达到了当时世界医学的最高水平,这足以令每一个国人为之自豪,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内经》重视医学研究中解剖方法的运用分不开的,只是以后受到封建礼教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解剖方法受到了限制,中医的解剖学长期停留在《内经》的水平上,在现代已经远远的落后于西医的水平,《内经》的精神没有被传承发扬下来,这是非常可惜的,但若说《内经》“不重视解剖”,不重视“死体”解剖,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百拇医药(周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