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 2005年第7期
编号:10693325
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机制及临床检测指标评估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年第7期
董胜翔,黄钢,通讯作者,:,摘要,0,引言,1,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1.1淋巴血管形成,1.3结肠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CM)的互相作用,1.4目前临床测定结肠癌淋巴结转移指标评估,表,1,2,有关淋巴结转移人结直肠癌动物模型制备,2
     董胜翔,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 上海市 200127

    上海市卫生系统百人计划,No. 97B2012

    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项目,No. 02DJ14037

    通讯作者:黄钢,200127, 上海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所,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 huang2802@163.com

    电话:021-58752345

    收稿日期:2005-02-14 接受日期:2005-03-10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近年来检测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并对其临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作出评估,简要介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原位动物模型制作,指出联合运用分子指标检测有助于临床及早发现术后淋巴结及其微转移的存在,为结肠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董胜翔,黄钢.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机制及临床检测指标评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13(7):887-890

    http://www.wjgnet.com/1009-3079/13/887.asp

    0 引言实体肿瘤,尤其是上皮源性实体肿瘤易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肠癌转移涉及细胞之间黏附能力改变后的复杂的相互影响,肿瘤细胞存活,溶蛋白作用,肿瘤细胞移行,淋巴管形成,免疫逃疫等复杂步骤,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是较早事件,因此,判断淋巴结微转移是疾病分期、判定愈后、制定术后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

    1 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肿瘤细胞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是癌症进展的关键步骤,但是,控制肿瘤细胞扩散至淋巴结的确切分子机制至今末明,淋巴管(淋巴血管)形成部分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VEGFC,D及其同源受体VEGFR3控制[1].

    1.1 淋巴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and D,VEGF-C,VEGF-D)C,D及其受体VEGFR-3在实体肿瘤淋巴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二者均能诱导肿瘤周围和肿瘤内淋巴管形成,但是,调节肿瘤内VEGF-CmRNA机制未明,Heregulin-b1和IL-1a或TNF在肿瘤内有上调作用,但肿瘤内淋巴管呈非均匀分布,其在肿瘤内的生长受静水压和细胞增生因素影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79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