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4年第8期
编号:10619532
野蜂螫伤30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第8期
     【摘要】 目的 探讨野蜂螫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对30例野蜂螫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轻型13例全部治愈。重型17例中治愈6例,6例中断治疗,5例死亡,病死率约16.7%。结论 野蜂螫伤轻型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临床疗效好。而重型则损害全身多个脏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及急性肾衰,病死率高。

    乡村、郊外林木茂盛,野蜂很多,每年夏秋季节,被蜂螫伤者时有发生,现将我院近年收治野蜂螫伤30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0例野蜂螫伤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2~15岁7例,15~78岁23例,平均年龄38.47岁;蜂螫伤部位:头面部为主25例,颈部、上肢、下肢为主5例;螫伤后就诊时间:1h5例,2h13例,3h8例,4h3例,5h1例。

    1.2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全部病例均有轻重不同的螫伤部位及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烧灼刺痛感;(2)全身症状:共25例,其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5例,畏寒、发热3例,心悸5例,少尿及棕色尿17例,瘀点、瘀斑或荨麻疹3例,过敏性休克3例,血压<80/50mmHg3例。(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 9 /L5例,白细胞>10×10 9 /L25例;血红蛋白<90g/L16例,血红蛋白<60g/L5例;血小板>100×10 9 /L21例,血小板<100×10 9 /L9例;尿蛋白(+~+++)21例,尿红细胞(+~+++)25例,尿素氮>9mmol/L21例,肌酐>178μmol/L19例,谷丙转氨酶>40u/L23例,肌酸激酶>195u/L25例,乳酸脱氢酶>114u/L25例,羟丁酸脱氢酶>95u/L27例,心电图异常7例。

    2 治疗方法

    将30例蜂螫伤分为两型:有溶血性贫血且血红蛋白<90g/L、有肾功能衰竭且肌酐>178μmol/L需行血液透析者为重型,17例;反之为轻型,13例。轻型病员治疗措施为:(1)检查螫伤部位取出遗留的毒刺或毒囊;(2)局部用75%乙醇消毒后,将季德胜蛇药片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螫伤口周围(伤口直径1cm内不涂),只要有红肿的部位都涂上,每日2至3次;(3)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等;(4)10%葡萄糖液250ml+地塞米松10~20mg静脉点滴;(5)对症治疗:镇静止痛,保肝,保护心脏,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休息。重型病员则需要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立即输氧、输血,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者血液置换,抗休克,防治感染,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但输血时应慎重,因为输血本身可加重微血管内凝血,一般重度贫血或危及生命时才进行输血,且以选择洗涤红细胞为宜。

    3 结果

    轻型13例均在1~3天内全部治愈出院,重型17例中6例治愈出院;5例死亡,死于肾衰3例,过敏性休克1例,合并严重感染死亡1例;6例因经济或其他原因自动出院。

    4 讨论

    4.1 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种类很多,如蜜蜂、黄蜂、蚂蜂、胡蜂等。其腹部末端有1对毒螫和1根毒刺,毒刺刺入皮肤,即将毒液注入人体。蜂毒成分为多种酶、肽类、非酶蛋白质、氨基酸和生物活性胺(如组胺)的混合物。蜂毒中所含的蚁酸、神经毒素和组胺等,可以导致溶血、出血和中枢神经损害 [1] 。对蜂毒具特异体质的人,轻微刺伤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本组病例均为在野外山林中劳作或游玩时被螫伤。蜂类刺伤后,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泡或坏死,数小时后即自愈,很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群蜂多次螫伤,可迅即出现全身症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以致肌肉痉挛、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蜂毒中还含有一些高抗原性蛋白,能引起严重变态反应,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可因过敏性休克、窒息致死。

    4.2 本组30例蜂螫伤病员,重型17例,均为多量群蜂螫伤,占57%,死亡5例,占30%。临床症状中的溶血性贫血、可能是蜂毒中所含的蚁酸、磷脂酶作用于人体的卵磷脂,使之成为溶血卵磷脂,后者具有溶血的作用,并能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一定程度的出血。也有人认为蜂螫伤所致溶血或出血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2] 。多量群蜂螫伤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急骤发生,短期内大量溶血可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及休克。另外上述原因损伤小血管内皮和(或)血小板亦可导致小动脉血栓形成及微栓塞而引起肾功能衰竭。蜂毒对病员心脏、肝脏、骨骼肌均有损伤,本组大部分病员心肌酶谱、肝功异常,其中7例心电图异常。

    总之,蜂螫伤轻型病员多为数个或十多个蜂螫伤,临床症状较轻,治疗效果好。蜂螫伤重型病员在临床上是十分危险的,一定要把好休克关、肾衰关、感染关。其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大,病死率高,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9.

    2 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65.

    (收稿日期:2004-03-03)

    作者单位: 637400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 637400四川省阆中市卫生学校 (编辑日 强), 百拇医药(朱立仁 李艳 曹磊 张筠 王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