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8期
编号:10620400
读《医醇剩义》浅析费伯雄学术思想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8期
     笔者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弟子,有幸拜师于谢海洲教授临床学艺,遵从师命,拜读费伯雄先生所著《医醇剩义》,现将点滴心得记录于下。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江苏越进县孟河人氏,出身于医学世家,是费家世医第七代。年轻时考中秀才,因淡泊名利,不屑于仕途,故悉心钻研医术,继承家学,由儒而医。后成为清代著名医家,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医术闻名于大江南北,方圆数百里外患疑难杂症登门求治者、各地医家质难问疑者络绎不绝,还先后为道光朝太后及道光皇帝诊治疾病。其著作有《医醇剩义》、《医方论》、《怪疾奇方》、《食鉴本草》等。

    《医醇剩义》为费先生晚年所著,本书原名为《医醇》有二十四卷,初刻于1859年。未及印刷完成,毁于兵火战乱之中。作者晚年回忆战乱中所遭受的痛苦,尤其痛惜《医醇》一书未能付梓,加之老病日增,左足偏废,步履艰难,坐卧一室,乃凭记忆追忆原书《医醇》内容,但“不及十之二三”,遂改名为《医醇剩义》,该书于1863年(同治2年)辑成。《医醇剩义》汇录费氏生平治疗心得,以察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主张治病不拘泥古人成法,亦不趋奇立异,而宜通变化裁,归于平实适用,力倡和缓之风。本书共四卷,列述风、寒、暑、湿、躁、火六淫之疾,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病。先讨论病症,随后载编作者自制方,后附古方,使读者先明了了每病治法,然后参照古方,体会出所以化裁运用之理,充分体现了费氏学术思想及特点,对于后世临床很有帮助。

     1 费氏医风崇尚“醇正和缓”

    医和、医缓本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名曰和、缓是代表了一种平和务实,去除急功近利的思想作风,“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费先生进一步指出:“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故也”。这里包涵着深刻的哲理,疾病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治疗过程也得遵循客观实际,讲究实事求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违背自然规律,一味追求新奇,往往事与愿违,加速危亡。故费先生临床力求醇正,主张以平淡之法获神奇之效,最擅运用“轻可去实”之法,其处方用药大都以轻灵见长。

     2 勤求古训,师古不泥

    费先生对张子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四大家的主张,有非常理性独到的认识。认为张、刘两家,善攻善散,寓邪去正安之意。李、朱两家一补阳,一补阴,即正盛则邪退之意,各有独到之外,卓然成家。但前者用药太竣,未免有偏胜处。告戒后世学者当用其长而化其偏,斯为得之。如果崇拜东垣就贬低丹溪,朱丹溪则诋毁东垣,是为掺杂个人的偏见或学派门第之见,往往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继承前人的学术精髓。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又如仲景为立方之祖,医中之圣。其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是后世学者的金科玉律。同样是发热仲景治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常用桂枝、麻黄等汤,以治外感发热。至于内伤发热,东垣则以甘温治阳虚之发热。丹溪则以苦寒治阴虚发热。不同的是一为外感、一为内伤阳虚、一为内伤阴虚,各有不同的着眼点,从不同的角度补充前人所未备。如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混为一谈,阳虚发热治以苦寒,阴虚发热治以甘温,无异于操刀杀人。费先生针砭时弊,讲求实效,临床实践中多有独到见解,并善于化裁前人方剂,自创新方达200余首。

    3 知常达变,善治虚劳

    费氏擅长治疗慢性疾病,尤其善治虚劳,世人称为名家。他认为“虚劳内伤,不出气血两途。治气血虚者,莫重于脾肾。水为天一之元,气之根在肾;土为万物之母,血之统在脾。气血旺盛,二脏健康,他脏纵有不足,气血足供挹注,全体相生,诸病自已”,当时治疗虚劳重补肾轻脾胃,不是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就是以大造丸用龟板、黄柏,一派阴寒腥浊性味,置脾胃生长之气于不顾。更有孙思邈云“补脾不如补肾”,许叔微则谓“补肾不如补脾”,两先哲观点相 左,令世人困惑费解,费先生并不盲目或绝对的赞成某一种 观点,他更深层次的理解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源,两脏为人生之根本,生理上有相资互补之功能,补肾、补脾其说看似相反,其旨实相成也,两者不应对立,而应统一。费先生提出救肾者必本于阴血,救脾者必本于阳气,针对阴虚火动和阳虚气耗之虚劳,分别创立了新定拯阴理劳汤及新定拯阳理劳汤,以救其偏。确立了治虚劳注重脾肾的原则。读毕《医醇剩义》掩卷沉思,琢磨谢老让我们读《医醇剩义》一书的目的和意义:一是让我们了解费伯雄先生的学术思想,探循孟河医派的源流及其影响,揣摩名医的思维习惯,掌握前辈的临床经验,训练辨证论治的技巧,培养知常达变的本领是谢老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二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普遍心气浮躁,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谢老的用意是告戒我们:学术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融会贯通,做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临床实践家;做人要心态平和,踏实勤奋,耐得住寂寞,不可标新立异,更不可随波逐流,重要的是学会集思广益,独立思考。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编辑秋 实), 百拇医药(赵 冰 张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