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9期
编号:10620582
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14例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9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通过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非特异性炎症的侵害所致的急性发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组织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此病临床治疗方法颇多,均可取得疗效。为探讨更加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2000年2月~2004年2月期间在患者服用药物的同时,采用超短波和红外线联合治疗11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4例患者中,男56例,女58例;其中≤18岁16例,19~40岁51例,41~60岁28例,≥61岁19例,平均年龄39.4岁;左侧面瘫55例,右侧面瘫59例;病程≤7天88例,8~14天16例,15~30天6例,>1个月4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表情肌完全性或部分瘫痪,不能皱额蹙眉或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斜,耳后疼痛等。

    1.2 治疗方法 就诊当日开始用如下药物治疗:地塞米松10~15mg/d,口服7~10天,VitB 1 100mg/d,VitB12 500mg/d,肌肉注射14天。

    超短波治疗:采用上海医疗器械高技术公司生产的五官超短波治疗仪,功率≥25W,输出频率40.68MHz±5%,波长6m,两个直径为8cm的圆电极,一极置患侧乳突区,另一极置同侧面部,间隙2~3cm,无热量~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5min,12次为1个疗程。

    红外线治疗:采用重庆医疗设备厂生产的TDP-J型,波谱范围2~25μm,额定功率230W,使用时,应将治疗头对准病变区域,与皮肤表面距离保持30~35cm(此时此处功率密度32mW/cm 2 ,皮肤表面温度40℃左右),每次30min,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两侧面部外观对称。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面肌功能恢复明显,面部外观大体上对称。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1~4个疗程治疗后,对皱额蹙眉、合眼、鼓腮、吹气等动作重新进行评定,与治疗前相比,疗效显著。并且痊愈率与疗程成正比关系,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后疗程与疗效比较(略)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虽未明确,但大多数病例都因局部受风寒刺激或病毒感染发病,故一般认为可能系上述原因引起局部的营养神经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而骨性的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因为这种解剖关系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面肌瘫痪 [1] 。超短波具有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其热效应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组织的代谢过程,促进渗出物吸收,减轻肿胀,使炎性产物和代谢废物的排除加快。其非热效应可以消散急性炎症,增强免疫力,提高体内抗体和补体能力,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消肿。红外线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其能量被组织吸收后主要引起分子动能增加,产生热效应,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渗出物吸收,消除肿胀,有利于慢性炎症的吸收、消散 [2] 。所以,超短波和红外线均具有消炎、消肿、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理代谢产物吸收等作用,可减轻面神经干在骨性面神经管内的缺血水肿,缓解面神经干在骨性面神经管内所受的压力。特别是超短波可明显促进神经的再生作用,对机械性周围神经的损伤修复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 ,在其急性期联用激素和维生素族B药物 [1] ,更加强了治疗效果。

    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轻度的、不完全性面瘫,年轻患者,有受凉史而起病者预后较好。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发病早期在局部给予强刺激的,治疗效果不佳。大部分患者均需≥2个疗程的治疗,效果才显著且稳定。治疗1个疗程即痊愈的,均是轻度的或不完全性面瘫,且是在发病当日或隔日即来就诊治疗。因此及时并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82.

    2 陈景藻.现代物理治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38-239.

    3 郭万学.理疗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20-225,509-511.

    (收稿日期:2004-06-29)

    作者单位:230001安徽省立医院康复理疗科

    (编辑海 天), 百拇医药(王玉英 刘家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