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89948
专家视角:“万艾可致盲”是如何被炮制出来的?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30日 人民网
     最近,有媒体报道服用万艾可的ed患者发生“失明”。一时间在患者中产生了些许的恐慌:万艾可会导致失明?!

    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这则报道的“源头”:美国学术刊物《神经-眼科杂志》今年第1期所刊登的pomeranz医生发表的病例报告《服用万艾可后短期发生的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应当注意,报告题目所用的“发生”二字表示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的相关性,而不是“导致”所含有的因果关系。该文报告了7个naion病例,并对以往曾报告的7个类似病例进行了综述。在这14个病例中,13个病例为单侧眼睛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但没有任何一个患者的受累眼睛最终“失明”。

    据国内眼科专家介绍,非动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一种并非少见的眼科疾病,顾名思义,为视神经的缺血性病变。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其患病率为2.3-10.2/10万,naion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而年龄偏大,情绪激动可能诱发本病。
, 百拇医药
    分析服用万艾可与naion间有无因果关系,首先要弄清现代医学研究各种现象间因果关系的手段。过去,经验医学的年代依靠医生个人的经验,不具备严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目前,已经进入循证医学的时代,医学研究越来越强调数据的客观性、可比性、可重复性,距离客观事实的偏差越来越小,也就是科学性越来越强。在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如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说服力,以前瞻性研究,即大规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最强;大组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次之;病例个案报告最弱;而新闻报道和传闻不具有数据上的科学性。

    上述的新闻来源性质属于病例报告,在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其价值是最低的。pomeranz医生的病例报告没有提供14个病例的来源范围,不能确定这些病例代表多大规模的人群,或是有某种特点的人群,还是全部人群。从naion的患病率推算,全球超过2300万使用万艾可的男性中至少应有几百人发生naion,而决非目前所报告的14例。因此,如果上述病例报告代表了全部服用万艾可的人群,则说明服用万艾可的人群发生naion的可能性远远低于普通人群,也就是说,从流行病学证据的角度,不能说明万艾可与naion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 百拇医药
    万艾可特异地作用于阴茎海绵体,舒张其血管平滑肌,造成血管充血,而非缺血。万艾可对全身其他部位的血管可能有微弱的交叉作用,如pomeranz医生的报告原文中也引述了一些针对万艾可对眼部血液循环影响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要么是发现万艾可对眼部血液循环无影响,要么是扩张血管或增加血流的作用,没有一个研究发现造成缺血性改变的。因此,从万艾可的作用机制来说,造成视神经的缺血性病变是没有依据的。

    透视naion的危险因素,可以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同样也是ed的危险因素,因此,这两种疾病的易患人群有所重合。pomeranz医生报告的7个naion病人全部患有高血压,而血脂增高者为4人,糖尿病1人,另有2人本身原有视网膜剥脱,其中一人发生naion的眼睛与剥脱侧相同,另一人为对侧。因此,报告中发生naion的病人本身就属于发生本病的高危人群。

    反观万艾可的临床研究可以发现:在103个临床研究中,没有naion的报告;作为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了13,000个病人年,也没有发现naion的报告。国内已完成的3000多例临床研究和国内四年的应用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病例报告,国内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样没有收到类似报告。
, 百拇医药
    自从1998年万艾可上市以来,全球超过2300万患者服用了万艾可,出现严重视觉问题的报道极其罕见。服用万艾可后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色觉异常或光敏感,这是一种与naion不同的情况,且非常少见,短暂发生后即消失,不会造成长期的损害。

    pomeranz医生在报告原文中唯一提到:“西地那非似乎有可能造成视神经缺血”,亦即作者并不肯定万艾可直接造成naion。作者原文还说:“我们相信眼科专家应询问所有naion男性是否服用了西地那非,因为这类信息如非特别询问,患者可能不会主动提供。”所以不能反过来理解为:所有服用万艾可的人都该被警告可能发生naion。

    因此,不准确地转达和使用学术报道提供的信息和数字,只可能误导读者,造成观念上的混乱。目前没有证据说明万艾可直接造成视神经的缺血性病变,万艾可更不会导致耸人听闻的失明。万艾可作为一个处方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是安全有效的,一定会给广大ed患者带来久违的幸福,也一定会给广大男性朋友增添信心和活力。,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