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 2004年第3期
编号:10584996
Rathke裂囊肿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4年第3期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5岁,因外伤后头痛6天就诊。既往无头痛史。查体:双眼颞侧视野缺损,余无阳性病理体征。MRI检查:蝶鞍增大,鞍内见一类圆形占位,大小约1.6cm×1.5cm×l.0cm,边缘欠清,信号不均,以等T 1 信号为主(图1),矢状位其前部见长T 1 低信号液平。静注Gd—DTPA肿物无强化,其右侧见新月形明显强化影(图2)。肿物向上凸入鞍上池,致视交叉受压上抬,垂体柄右移。诊断为垂体大腺瘤。术后病理诊断:Rathke裂囊肿。

    2 讨论

    垂体裂囊肿(Cyst of the hypophysial cleft)起源于Rathke囊残余,通常死后尸检时偶然在垂体腺内发现。偶尔长到较大并向鞍上部扩展,这时出现明显的丘脑和视交叉受压的临床症状 [1] 。MRI对诊断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其诊断要点为:(1)信号强度①囊肿型:T 1 低信号、T 2 高信号(60%);②脂肪型:T 1 高信号、T 2 稍高信号(30%);③水解脂肪型:T 1 、T 2 均为高信号(10%)。(2)信号均匀(70%),信号不均匀(30%)。(3)位置:鞍内(90%),鞍下(8%),鞍上(2%)。本病需与颅咽管瘤及垂体瘤相鉴别,Rathke裂囊肿囊壁与内容物一般无增强,这一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有时囊肿呈等信号,轻度强化,与垂体瘤及囊性颅咽管瘤鉴别困难。本病例平扫T 1 WI像病变信号不均匀,以等信号为主,被认为是含坏死成分的实性肿物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对本病认识不足也是误诊因素之一。本病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是外科引流和切除,复发不常见 [1] 。

    图1平扫见鞍内以等信号为主的占位病变图2静注Gd-DTPA后占位病变无增强略

     参考文献

    1 Midha R,Jay V,Smyth HS.Transsphenoidal management of Rathke’s cleft cysts:A clinicopathological review of10cases.Surg Neurol,1991,35:446-454.

    作者单位:252600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CT/MRI室

    (收稿日期:2004-08-12) (编辑李建伟), http://www.100md.com(陈立平 庞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