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22期
编号:10583424
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病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22期
1心血管疾病基因芯片,2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变化,3不同原因所致心肌损伤重塑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变化,4基因芯片技术揭示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机理研究,参考文献
     随着分子生物学相关学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完成,更促进了一些基因芯片技术的迅速形成,成为医学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学科中,如在基因表达谱分析、新基因发现、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药物筛选、基因测序等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自1999年基因芯片技术进入心血管系统研究以来 [2,3] ,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中西医基础研究进行分析与应用思考。

     1 心血管疾病基因芯片

    心血管病发生的特异基因和其基因芯片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华裔科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刘宗正教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演讲时宣布,他们已经确定与心脏衰竭等心血管疾病有关的26000多个基因———也是世界上首次找到系统疾病的致病基因,已经运用1万个左右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基因制成基因芯片。但制成基因芯片后,能够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有力工具,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基因流行病学研究,才能找到特定疾病与基因间的关系。同时,由于心脏病的发生几率较高,并且引起心脏衰竭的病原较多,主要包括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缺氧等,因此,现在虽然已经找到200多个与心脏衰竭有关的病态基因,但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与哪些病原有关 [4] 。可见基因芯片技术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仍需大力研究。

     2 心脏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谱变化

    了解正常动物发育过程中心脏的基因表达谱情况及其意义,对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有重要的价值。目前,这类研究较少。Sehl等 [5] 比较了出生13天的胎鼠和出生后1天的乳鼠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大鼠心肌ANP、BNP、osteopontin、Ⅲ型胶原、fibronetin等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改变,而在心肌缺血损伤重塑过程中,这些基因也有类似的表达改变。李平等 [6] 应用超声心动术检测8、10、12周龄Wistar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应用cDNA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心脏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观察了大鼠发育成熟过程中心脏生长与心脏基因表达谱变化的关系。显示大鼠从8周龄生长至12周龄,体重增加约45.7%,前2周和后2周增加幅度相近。心脏左心室重量和室壁厚度分别增加约27.7%和23.6%,前2周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后2周。基因表达谱的改变涉及细胞结构、代谢、氧化应激及信号转导等多方面的基因。10周龄和8周龄大鼠比较,变化的基因多数上调;12周龄和10周龄大鼠比较,基因表达谱基本又返转至8周龄水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7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