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 2004年第5期
编号:10575460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肺外并发症86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4年第5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伴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探讨药物治疗方案。方法 对痰或气管吸出物检查PCR-MP-DNA阳性或血清MP-IgM阳性而诊断为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208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器官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208例中伴肺外多器官系统损害86例,发现除有咳嗽、发热、咳痰的表现外,还同时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神经系统症状等中的1项或多项改变。结论 MP感染可致MP肺炎,同时可致肺外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红霉素仍为首选。

    关键词 支原体肺炎 并发症 儿童

    近10余年来,由于肺炎支原体(MP)感染实验室检查手段的进步,以及临床观察证明,MP不仅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也是呼吸道外多个器官系统损害的重要病原体,可引起胸膜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关节、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目前有关MP感染致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对该86例伴肺外并发症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1999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208例MP肺炎患儿中伴发肺外并发症86例,占41.3%,22例同时伴2个或2个以上肺外器官系统的损害,其中男53例,女33例,男女之比为1.6∶1,其中年龄<1岁者5例,1~3岁25例,3~7岁40例,>7岁16例,最小年龄者4个月。

    1.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均有咳嗽,以晨起及夜间明显,重者可咳醒,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或连续性痉咳为主,伴咳少许白色粘痰或白色泡沫样痰,严重者伴有球结膜下出血;发热52例,为持续高热、不规则热、弛张热或持续低热;气促者10例,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有哮鸣者18例,湿性音者14例,呼吸音粗糙者44例,有胸痛者6例;中毒症状多无或仅表现轻微。

    1.3 诊断依据 痰或气管吸出物PCR-MP-DNA阳性25例,血清MP-IgM阳性76例,每例至少1项阳性。

    1.4 肺外多系统损害的表现

    1.4.1 胸膜炎表现为胸膜增厚5例,胸腔积液3例,占9.3%,积液以右侧多见,积液多为少量,仅1例7岁男患儿因积液量多,放出积液300ml,为淡黄稀薄液体,潘氏试验(+),白细胞数280×10 6 /L,白细胞分类,以多核为主。

    1.4.2 心血管系统 表现有心血管系统损害者38例,占44.2%,其中心音低钝25例,心率增快38例。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13例,T波改变18例,ST段下移7例;心肌酶谱检查:LDH增高37例,CK增高28例,CK-MB增高15例,HBDH增高36例,全部病例均有2项或2项以上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增高均在MP肺炎急期出现,经治疗多于10~15d随肺部症状体征好转,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肌酶降至正常范围。

    1.4.3 消化系统 表现消化系统损害42例,占48.8%。其中腹泻19例,为水样便或稀便;恶心呕吐32例,以进食后明显,为非喷射性呕吐;食欲不振41例;肝肿大13例,为肋下1.5~3.0cm,3例伴轻叩痛,肝功能TB、DB多正常,ALT增高2例,最高达130u/L。

    1.4.4 泌尿系统 表现泌尿系统损害者14例,占16.3%,肉眼血尿2例,为全程血尿,尿RBC形态为均一型,尿红细胞+~++1例,++~+++1例;尿蛋白+~++1例,++~+++1例;眼睑及颜面水肿6例;尿β 2 —M增高者3例;出血性膀胱炎者1例,膀胱CT示膀胱粘膜粗糙;仅3例BUN、Cr轻微增高。

    1.4.5 血液系统 表现为血液系统损害者21例,占24.4%,其中性粒细胞减少15例(标准为<1岁小儿粒细胞绝对值<1×10 9 /L,>1岁小儿粒细胞绝对值<1.5×10 9 /L);血小板数减少18例(PLT<100×10 9 /L);血红蛋白降低(Hb<80g/L)者17例;网织红增高者12例(0.02~0.06)。

    1.4.6 皮肤关节 出现皮疹者15例,占17.4%,多于发热期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最多见的为红色斑丘疹,其次为麻疹样或风疹样皮疹,部分有瘙痒感,持续10d左右,好发于男性儿童;出现关节病变者12例,占14.0%,表现为关节炎,多为一过性、短暂性单关节炎、关节活动受限、肿胀、疼痛,以大中关节多见,其中1例同时伴双侧腓肠肌疼痛,触痛明显。

    1.4.7 神经系统出现MP脑炎1例,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肌力下降、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总数240×10 6 /L,潘氏试验(+),糖和氯化物正常范围。脑电图表现为双侧导联弥漫性不规则慢波增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干传导减慢。

    脑CT示:额叶片状低密度灶。

    1.4.8 其他 MP肺炎并川畸病1例,女,1.5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四肢末端指(趾)脱屑、肛周脱屑、手足硬性水肿。心电图示:窦速;心脏彩超示:心脏冠脉增宽,为轻度扩张。

    2 结果

    全部病例首选红霉素治疗,剂量20~30mg/(kg·d),静滴5~7d,后改为口服红霉素,剂量30~40mg/(kg·d),分3次,或阿奇霉素,剂量10mg/(kg·d),1次/d,连服3d,休息7d,再服3d,疗程2~3周。个别不耐受者,改为凯福隆或克拉霉素治疗。其中胸膜炎合并胸腔积液>300ml者1例,行胸腔穿刺抽液1次,积液10d左右被吸收;心肌损害、心电图异常者加用能量合剂、极化液、门冬氨酸钾镁、FDP治疗,1~2周心肌酶及心电图恢复正常;肝损害者加VitC、肌苷、肝泰乐护肝及吗叮啉止呕,思密达保护消化道粘膜,约10~14d肝功能恢复正常,消化道症状消失;血尿、蛋白尿者加用止血药、西咪替丁、VitC,避免使用肾毒性药,14~20d,血尿、蛋白尿、BUN、Cr均恢复正常;血液系统损害者,加用叶酸、铁剂、利血生、VitB 12 治疗,10~14d粒细胞、Hb、PT均恢复正常;皮肤关节损害未予特殊处理,剧痒者加炉甘石洗剂外涂,关节剧痛者加“安痛定、阿司匹林”止痛,均随肺部症状和体征的好转而痊愈;MP脑炎予脱水降颅压、止惊,恢复期予脑活素、丹参行脑康复及高压氧等治疗,脑损害恢复缓慢,随诊1年,留脑瘫后遗症;合并川崎病者静滴IVIG,1.0g/kg,同时予阿司匹林、VitE等治疗,随诊6个月冠脉恢复正常。

    3 讨论

    MP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MP感染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四季均可发生,以往认为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引起非典型肺炎。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检查手段的进步,发现MP是呼吸道及呼吸道外感染的重要病原,并导致肺外多器官系统的损害,其报道逐年增多,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208例MP肺炎中有86例(41.3%)合并有肺外并发症,其中有22例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肺外器官系统受累。有肺外损害者,病情较重,病程相对较长,但经正确、规范治疗,大多预后良好。MP致肺外各器官系统损害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1] ,一般认为MP与人体肺、心、肝、平滑肌、肾、血细胞、结缔组织、脑等存在着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MP感染后多器官系统的免疫损害。

    肺外并发症一般在发病后7~10d左右出现,这与马晓曦等报道相近似 [2] 。常见的并发症为:胸膜炎、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关节、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系统损害。本文报道仅出现1例神经系统损害,低于霍怀仁等报道的7%的发病率 [3] ,亦低于马卫东报道的10.5%的发病率 [4] ,可能与早期对该病的认识不够将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有关。另1例合并存在川畸病,提示MP为川崎病的病原之一,但发病率低于刘楚英、杨曼琼报道的发病率(29.5%) [5] ,考虑是否与地区差异有关。近年来,随着支原体肺炎发病率的上升,MP所致肺外并发症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故对支原体肺炎患者要高度警惕肺外多器官系统损害的可能,避免漏诊,一旦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且红霉素目前仍 是治疗MP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有效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3-284.

    2 马晓曦,尚世华,胡平,等.小儿支原体肺炎4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10.

    3 霍怀仁,韩英霞,韩秋英.肺炎支原体肺炎26例分析.实用医学杂志,1996,12(12):813.

    4 马卫东.肺炎支原体脑炎18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4):387-388.

    5 刘楚英,杨曼琼.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31例.医学临床研究,2003,206(6):445-446.

    作者单位:425000湖南省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收稿日期:2004-11-02)

    (编辑晓 青), http://www.100md.com(吕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