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578211
应慎言安乐死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5年第2期
安乐死,安乐死,生命权,伦理,人道,1来自传统道德文化方面的阻力,2与社会主义医德相悖,3与医疗保障水平不相适应,4实施安乐死的社会道德水平不具备,5限制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参考文献
     【摘要】 安乐死历来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哲学、医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本文对我国安乐死提出及发展历程做了简要阐述,并针对我国国情提出了实施安乐死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1)来自传统道德方面的阻力;(2)与社会主义医德相悖;(3)与医疗保障水平不相适应;(4)实施安乐死的社会道德水平不具备;(5)限制医学科学发展和进步。故应慎言安乐死。

    【关键词】 安乐死 生命权 伦理 人道

    “安乐死”一词源自希腊文eutha nasia,原意为“安逸死亡”、“快乐死亡”、“无痛苦死亡” [1] 。现行对“安乐死”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安乐死”实施中的“作为”和“不作为”,将其分为“主动安乐死”和“被动安乐死”。“主动安乐死”也称“积极安乐死”,是指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在无法挽救病人生命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主动结束病人的生命或加速病人死亡的过程。“被动安乐死”也称“消极安乐死”,是指终止维持病人生命的一切治疗措施,任其自然死亡。 安乐死并不是新问题,在史前时代就有加速死亡的措施。如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普遍允许病人及残疾人“自由辞世”。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学和医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死亡有了新认识,展开了理性的讨论,即人类是否有选择死亡的权力,也就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注意生命价值,保持人的尊严。由于死亡关系到每一个人生命,安乐死的讨论也就冲破了国界、种族、信仰和职业的界限。1985年,安乐死在我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陕西汉中人王明成的母亲夏素文因肝病晚期而饱受折磨,作为儿子不忍心看着母亲这样大年纪还要受这种无望的罪,请求主治医生为母亲实施“安乐死”,事后医生及病人之子被指控杀人而遭逮捕并判刑。直到5年后,最高人民法院才因冬眠灵非夏素文主要死因而宣判他们无罪。就在夏素文去世2年后的1988年,在七届人大会议上,著名医学专家严仁英提出有关“安乐死”议案:“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60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