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 2005年第3期
编号:10578516
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育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3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社区护理教育的意义和现状的分析,探讨了民族地区医护院校加强和改进社区护理教育的对策:即要树立明确的办学方向;引入“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养模式”(CBET),完善和规范课程设置;借鉴CSE模式,强化教学控制和效果评价;加强社区护理见习基地建设以及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社区护理 教育

    社区护理是综合专业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促进和维护群众的健康,是一种专门和完整的实务工作[1] 。社区护理代表了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是面对社区内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健康服务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等 [2] 。它不仅注意到个人的健康安宁,而且也注意到社区整个人群的健康,包括疾病和创伤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等。

    1 民族地区发展社区护理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限的支付能力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矛盾突出;二是医疗卫生设施不足,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老龄人口和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水平不高;三是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社区医疗需求不断增长。而社区护理的推行必将有助于缓解和解决这些难题:(1)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符合医疗保险原则[3] 。由于护理工作的重点由遵医嘱治疗疾病而转移到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上来,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社区参与,在减少疾病发生的同时也减少了医疗支出;(2)社区护理能更好地为老龄人口和妇女儿童服务。如慢性病病人、老年病人的康复护理,住院或在门诊一般都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此类疾病的护理和病情观察在家庭里进行往往比在医院更有效、更方便、更受病人欢迎,对其的生活质量评价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更真实可靠,同时也有利于利用家庭资源计划和实施对病人的整体护理;(3)社区护理能弥补医疗资源配置的欠缺。初级卫生保健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社区卫生服务完全能满足初级卫生保健的需求。

    早在2001年,国家卫生部在《关于2005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目标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较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使多数城市居民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得费用比较低廉、质量比较优良的社区卫生服务。而要在民族地区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育,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社区护理人才,便成为一个根本性问题。

    2 阶段护理教育的局限性

    2.1 现阶段的护理专业教育在知识结构上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的需要 传统的护理教育是以疾病为中心,按照生物医学模式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其课程安排是以临床医学、护理学知识为主,而对社会、人文以及管理类学科很少涉及。由于社区护士承担着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任务,与医院护理比较,对护士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要具有主动制订和实施社区防疫、康复以及护理工作计划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遵医嘱”。例如,有必要运用流行病学方法来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点对控制AIDS、SARS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社区护士对服务对象的健康评估和护理往往是独立进行,必须具备相当的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可胜任工作,完成其工作职责。所以,社区护士不仅要掌握基础和临床医学、护理学、流行病学等知识与方法、技巧,而且还要有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老年学、营养与膳食等知识,要掌握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同时还应注重人际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2.2 在现行的护理教学中,没有把“整体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地融合起来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技能和程序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这一护理模式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护理模式。如何实现这种融合,也是提高社区护理教学水平的一个课题。

     3 加强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育的对策

    3.1 有必要树立明确的社区护理培养方向 从全国来看, 社区护理正发展成为一个有别于医院护理、新兴的护理业务领域。虽然,很多学校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了涉及社区护理工作的课程,但很少有医护类院校专门培养大中专及本科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正因为是一个新兴的办学领域,在办学上发展地区与发达地区基本处于一个“起跑线”上,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差的只是“观念”。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在办学上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完全可以发挥自身护理专业办学优势,创出自己的社区护理专业“名牌”。所以,民族地区的院校有必要考虑开设社区护理专业教育,加快社区护理人才培养。

    3.2 必须完善和规范社会护理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一个合格的“社区护士”完全可以胜任“住院护士”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社区护士”与纯粹的“住院护士”相比,知识面应该更宽、独立工作能力应该更强。在社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大胆引入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模式 [4] ,依赖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引导专业教学。专业课程设计时,结合国家卫生部“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的要求,充分考虑其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即具有较扎实的医学知识、护理理论和技能以及相关的人文知识。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其综合性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设置慢性病护理学、疾病预防学、健康促进学、老年病护理学、管理与合作学以及人际沟通与交流、健康教育、社区保健与护理、公共卫生与监督、临终关怀等课程。民族地区的社区护理教学还要以当地人口学特征、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与我国社区卫生发展政策相适应,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识水平选择教学内容。在护理教育理念的统领下,以总体的培养目标为基准,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

    3.3 要强化社区护理专业的教学控制和评价 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正处在探索阶段,而社区护理教学更是处在待开发状态,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不够成熟。必须构建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来促进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而言,我们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往往是一种总结性评价,很少有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而且缺少客观性,评价只是从上而下的一个过程或是一种形式。这种评价也往往是静态的,没有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缺少一种整体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评价研究中心的CSE模式(center for study of evaluation) [5] ,把专业教学分解成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把评价活动动态贯穿于社区护理教育改革的全部过程当中。(1)进行需要评定,评价教学内容与社区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的一致性;(2)在前者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办学条件、学生情况、师资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3)根据教学进度,适时进行形成性评估,即对教学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过程评价,总结和分析实施过程中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正,保证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互动情况、设备设施资源利用等各要素达到最佳状态;(4)进行全面的总结性评估,即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其效应。

    3.4 必须重视社区护理见习基地的建设 社区护理是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畴的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教学见习基地不能与医院见习相混同。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还刚刚起步,且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的问题。而见习基地的建设却是关系到培养社区护士业务技能和素质的关键问题。民族地区发展社区护理教育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1)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选择一些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中心作为实习基地;(2)紧密依托当地政府,共同投资新建和改建标准化的社区服务中心,保证学生实习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5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社区护理专业继续教育 目前,民族地区社区护理刚刚起步,社区护理人才匮乏。但传统的护士经过系统的社区护理培训便可以迅速走上社区护理工作岗位。民族地区在社会需求日益增长而专业培养人才不足的背景下,必然有大批“医院护士”转型为“社区护士”。因此,医护院校有必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做好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工作,在帮助“医院护士”向“社区护士”转型的同时,实现学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左如梅,郭钟隆,冯德馨,等.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护理学.台湾:南堂山出版社,1994,1-11.

    2 胡敏予,肖水源,周昌菊,等.培养社区护理人才的设想.山西护理杂志,1997,11(2):57-58.

    3 蔡仁华.医院保险与医院改革.中国医院管理,2000,20(2):61-62.

    4 褚联峰.借鉴外国经验拓展我国职教发展之路.职教论坛.2001,(9):45-46.

    5 黄日强,周琪.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外国教育研究,1999,(2):37-41.

    (编辑子 涵)

    作者单位:416000湖南吉首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百拇医药(沙永红 陈正英 李嘉 薛桂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