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4年第8期
编号:10581024
高温下训练致中暑153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第8期
     高温下训练致中暑在部队较为常见。我们收治了1999年6月~9月在阅兵训练期间153例中暑病员,采用降温疗法并结合对症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3例中,男132例,女21例,年龄17~36岁,平均23岁。其中先兆中暑92例,轻度中暑56例,重度中暑5例;6月份中暑8例,7月份中暑96例,8月份中暑42例,9月份中暑7例;7月8日~8月10日白天平均气温超过36.7℃,其间共发生中暑112例,占总发病人数73.2%。病程最短1.5h,最长为15天。

    1.2 诊断标准 本组153例为均在高温下训练导致的中暑。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 [1](GB11508-89),可将中暑分为三级:(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出汗、口渴、头昏、耳鸣、恶心、心悸等,但体温尚可正常。(2)轻度中暑:除具有先兆中暑症状外,同时出现以下症状之一:体温升高超过38.5℃、大量出汗、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3)重度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同时有以下表现:昏迷或肌群痉挛、体温40℃以上、皮肤干燥无汗。

     2 救治方法

    (1)迅速将病员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松开上衣扣、静卧、吸氧,给予口服凉盐水或清凉含盐饮料,并鼓励病员多饮水。(2)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用凉水或酒精擦浴,在头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块。(3)对于重度中暑病员,除采取以上两项措施外,还应依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措施。高热不退者,应配以药物降温:氯丙嗪25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2h;有周围循环衰竭者,应立即补给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氯化钾;对于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道畅通,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及时后送等等。

    3 结果

    本组153例,除1例病员手足抽搐并出现晕厥症状,经现场抢救苏醒后转移至后方医院住院治疗,15天治愈出院,其余病员均在本医疗队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获得痊愈,本组未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

    4 讨论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散热机 制发生障碍等因素,产生以中枢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急性病 [2] ,好发于夏秋季节。人体对体温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确保正常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当周围环境的温度超过人体皮肤的温度时,机体的散热系统平衡往往受到破坏,从而引起人体的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导致中暑的发生。因此,高温气候是引起中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炎烈的夏日里,从事一定体力劳动而未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极易发生中暑。

    本组153例中,有73.2%的病员是在白天平均气温超过36.7℃下训练发生中暑。因此,我们做好预防中暑的宣传是关键。一方面应避开高温时期,调整受训时间,鼓励训练队员多饮水,一旦出现恶心、头昏、头痛、语言困难或步伐不稳等中暑早期症状,应及时就医。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抢救中暑的应急能力。在高温天气到来之前,及时发放防暑降温物品,充分准备好抢救器材、药品,做到抢救及时、准确,提高救治效率。

     参考文献

    1 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0,1:10.

    2 张敬礼,李春盛.急症救治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411.

    (收稿日期:2004-03-18)

    作者单位:100091北京国防大学第一门诊部

    (编辑黄 杰), http://www.100md.com(陈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