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8期
编号:10581708
谈《中药学》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8期
     长期以来,学生已习惯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大多数学生不肯动脑筋去思考,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信息,所谓“教才学”。为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教师为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与学”并重的教学模式。而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主要手段之一。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 [1]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恰当合理的例证,生动形象的比喻,灵活多样的直观演示等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就《中药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谈谈个人体会。

    1 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比如,在讲授大黄这味药时,知道其味苦,性寒,启发同学们联系前面所学四气五味的知识,苦能泄、能降气、能燥湿。泄一指通泄,通过联想可知大黄功能泻下攻积,活血化瘀。二为清泄,加之降气,则推知其能清热泻火,解毒止血。苦寒燥湿,则知可用于湿热病证。归经为脾、胃、大肠、肝、心,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脾统血主健运、胃主受纳、大肠转输、肝藏血主疏泄可知大黄主要作用于消化道疾病,结合性味归经,从而推测出它的其他可能功用: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因其能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可知其作用峻猛。这样学生对大黄就有一个全面了解,并能通过思考逐步掌握其功效及应用。泻下药全部讲完后,以问答方式再对比各类泻下药有何异同,每种泻下药有何异同,启发学生从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功能等方面加以分类对比,最后进行系统归纳。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地引导同学将同类药及同源异位的药物,比如紫苏、苏叶、苏子间;名称相似或相反的药物等从横向、纵向进行联系总结 [2] ,并做成表格,分析其内在意义、相互联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羌活与独活都能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但前者气味雄烈,凡病在上、表,新病者宜用之。后者气味较缓,故病在下、里,久病者宜用之。

    2 课堂理论联系临床经验和病例

    通过结合名老中医用药经验和一些病例来进行中药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什么名老中医治病疗效那么好,在病例中为什么这么用药,煎服法、剂量该如何掌握等等。结合名老中医经验,讲授中药的毒副作用及其监测、防救方法。如乳香、没药可引起呕吐,胸腹不适等,采取包煎的方法可减轻症状或停用;乌头中毒可出现口麻、肢麻、口唇紫绀、呼吸急促、四肢厥冷等症状,用绿豆汤或大剂量甘草煎汤可以缓解,严重者可用西药抗胆碱能神经药如阿托品治疗,三者同用效果更好。通过学习,让学生们进一步熟识药性,让同学们自己进行科普宣传,以纠正时下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而滥用中药之弊;另一方面,虽然大量事实证明现在大多数中药中毒事件是由误治引起,而非药物本身之过。但针对目前片面夸大中药毒副作用的不良现象,我们更应重视指导学生,对中药尤其是有毒药物的适应证和应用剂量的学习掌握,当用则用,中病即止,通过加强自身学习,正确使用中药以提高疗效。

    3 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药物的典故和传说等启发学生想象力,加深理解记忆。比如因其形似白头并由白发老人用来治疗呕吐泻利,被杜甫名为白头翁故事;何氏老人食后白发变黑的何首乌;枸杞春为天精,三月采茎食之,夏曰枸杞,五月采叶食之,秋称地骨,九月采果食之,冬谓西王母杖,十一月采根食之,等等。如此可提高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中药的学习中来。

    当然,启发式教学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逐渐深化认识,形成正确的结论。否则启而不发,最后还是老师一言堂,就失其初衷了。另外还要重视定期总结复习,帮助同学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为学好《方剂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海英,孙德臣.生理科启发式教学之浅见.西北医学教育,1994,12(2):33.

    2 晋命堂.对比法在中药教学中的运用.山西中医,2001,17(5):55.

    作者单位:750004宁夏医学院中医系

    (收稿日期:2004-03-05) (编辑黄 杰), 百拇医药(钱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