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559041
ARB研究的新发现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9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18期
     戚文航教授在总结中认为,ARB的临床应用从1994年开始,最早是以高血压治疗的指证问世,但随后很快发现,它在高血压靶器官保护、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疾病状态中均有治疗获益。对中间(替代)终点的观察证明,ARB能促进心室肥厚消退、改善心衰的血流动力学、减少肾脏微量白蛋白尿、改善胰岛素抵抗。近年来连续发表的多项以预后终点为指标的大型临床试验进一步证明了ARB在这些疾病中的长期有益作用。

    氯沙坦是最早问世也是国内应用最多的一个产品,完成的循证医学研究很多,其中LIFE试验尤为引人注目,该试验在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人群中比较了二种有效降压药物的疗效,在长达4.8年的观察中发现,在同等的降压情况下显示了氯沙坦显著优于传统有效药物阿替洛尔,从而证明了氯沙坦降压以外有益作用的存在。LIFE研究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最近又有新的亚组分析显示,除了主要联合终点显著降低外(包括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下降13%),在降低脑卒中的发生上获益尤其显著,使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卒中危险下降24.9%(P=0.001);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亚组中,脑卒中危险降低达40%(P=0.02)。同时,新的亚组分析资料证明,氯沙坦组新发房颤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减少33%,P<0.001),心血管事件、卒中及心衰住院率均显著降低。通常认为,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房颤发生的预防会更有利,但结果并非如此。这一结果也是在同等降压条件下获得,因此更具意义。

    脑卒中、房颤都是高血压极为常见的并发症,是重要的预后终点指标,也是ARB治疗谱中的一大亮点,有关的作用机制尚未充分阐明,深入研究必有收获。

    通常人们都把ACEI与ARB作为同类药物考虑,因为它们共同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但实际作用机制并非如此。ACEI的长期应用,由于旁路代偿已失去了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抑制能力;ARB才是真正具有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药物,二者作用的病理生理环节不同,因此适应的治疗人群可能也不相同,在临床试验中二类药物的效果会有差异是可能的而且在情理之中。,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