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理论研究 > 正文
编号:10560527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论坛报
     基础研究

    来自新奥尔良的Pinkernekk报告了从皮下脂肪组织中分选干细胞的资料,采用培养技术分选细胞,并可在标准的条件下生长。他们研究了基因表达的变化,将细胞刚分离时基础状态的基因表达与培养30天后进行比较,基因表达分析集中于肌节基因和心脏有关转录因子。结果显示,7天后细胞有肌钙蛋白(TnT)、肌联蛋白(Titin)、MLC2a、MLC2V、NKX2.5 和GATA 4等基因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提示一些细胞有肌联蛋白和肌钙蛋白的表达和一些肌节形成。将细胞用eGFP转染后,注射入缺血再灌注的猪模型中,早期资料提示有GFP(抗体检测)和肌钙蛋白的表达,初步结果显示,在细胞移植后室壁厚度能维持,提示干细胞注射能产生有益的效应,甚至可能形成新的心肌细胞。

    Mukker-Ehmsen报告了在鼠心梗模型中采用实时PCR检测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成活率。受体大鼠为雌性,供体为雄性,PCR检测是基于Y染色体的检出,细胞被注入心梗后疤痕区及周围,比较不同的细胞数和缺血损伤后的不同时间注射的结果。研究显示,在注射后数小时,干细胞有相当高的成活率(35%),但6周时迅速降到非常低的水平(1%左右),单个核细胞及间充质细胞的结果相似,增加细胞数并不能增加成活率,但可以增加细胞的绝对数量,注射较晚者成活率差,用胎盘源性生长因子培育细胞以预防细胞的凋亡对生存率的影响有限。

    德国慕尼黑大学Kupatt报告,采用经冠状静脉内逆向注射内皮前体细胞(5×106)入梗死区域,可以减小梗死范围并改善缺血区的节段性心肌功能。而经体循环应用相同数量的细胞没有明显的作用,放射性标记细胞检测提示,经逆向注射较体循环应用在心脏内的细胞数量高出6倍。

    临床研究

    德国Frankfurt大学Zeiher报告了TOPCARE-AMI 研究的1年随访结果。共59例AMI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在置入支架术后3~7天,经冠脉内注射循环内皮祖细胞(30例)和骨髓单个核细胞(29例),随访4个月和1年。1年随访中有2例再发AMI,1例死亡,12例(21%)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血运重建。MRI检查结果提示,4个月时所有病人LVEF从基线的(45±10)%增加到(51±11)%(P<0.001),12个月时进一步增加到(55±12)%(与4个月时相比,P=0.003;与基线相比,P<0.001),左室重量在基线时为(86±15)g/m2,4个月时下降为(79±15)g/m2(P=0.002),12个月时为(77±15)g/m2(与4个月时比较,P=0.51),左室重量无明显增加提示干细胞移植治疗可以限制心肌肥厚。4个月时,多普勒测定的梗死相关血管阻力指数下降而参照血管无明显变化。作者认为,经冠脉内注射循环祖细胞或骨髓源性祖细胞安全可行,并且可能改善左室功能和重构,在梗死区可能形成新生血管,增加心肌存活性,研究结果不依赖于输注的细胞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