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 正文
编号:10567638
http://www.100md.com
     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阳,实则阳明”之论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助脾胃纳化,脾、胃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源,亦是元气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因而临床治疗,针对脾胃病的特点,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通补结合,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法,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能是其关键。

    1.脾胃气虚,益气健中

    脾胃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痛,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得食腹胀,嗳气不扬,食欲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稀,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亏虚而不散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