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辩证论治1 > 正文
编号:10568866
http://www.100md.com
     吕宏生 汪青

    关键词:内伤发热;审证求因;辨虚实;调脏气

    分类号:R255.1

    【师徒简介】

    吕承全,男(1917~1997),曾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1935年入开封国医讲习所就读,1938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校函授班。先生业医60年,擅治中医内、妇、儿科,精于肝、肾病和温病,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主编了《中医疑难杂症证治》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先生兼任第一届全国中医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南阳张仲景学术研究会顾问,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是卫生部遴选的首批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吕宏生,男,52岁,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任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研究所主任,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和带教工作20余年,重点从事中医肾病的治疗和科研。从师期间协助导师完成科研2项,分别获得省、局级科技进步三、二等奖,继承整理导师学术经验,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中西医临床肾病学》,参编《中医内科急症临床》、《中医肾脏病学》等著作。

    吕承全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60年,治学严谨,学验俱富,辨治内科疑难杂症尤具匠心,现将其诊治内伤发热经验介绍如下。

    1 审症求因 须循根索隐

    内伤发热的病因多与饮食、劳倦、情志、湿热、瘀血等因素有关,或为许多慢性疾病过程中的症状之一。吕师谓:内伤发热的病因论之虽明,但临证时许多致热的原因难查,致使辨证困难。余之经验:内伤发热因其基本病机是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凡遇病因不明的内伤发热,不论是气(阳)虚、阴(血)虚,还是气、血、痰、食、瘀等诸邪,必有外在体征和表现。鉴于某些致热病因如湿、热、痰、瘀等病理产物难以从病史中查明,那么审证求因,除详询病史外,就必须从舌象、脉象、慢性疾病所犯脏腑阳性体征和理化检查结果入手,综合分析,寻找其内在的致热病因,使辨证有据。辨治内伤发热常法不效者,必有气、血、痰、瘀、食、湿等因素夹杂其中,尤当诊查入微,循根索隐。对疑似病例,则应去伪存真,辨证务求精确,方能应手取效。曾治刘某,女,27岁。患者4月前足月分娩后因受风寒,引起发热恶寒,头晕汗出,项背强痛,五心烦热,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予退热药、抗生素及解表清热中药百余剂,低热不退。请吕师诊治。证见患者体温在37.3~37.8 ℃之间,面色黧黑,形体消瘦,心烦不寐,手足心热,二便灼热,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数。询及患者初发热时恶露突然中断。辨证为:产后血虚,伤于风冷,恶露为寒所凝,以致不行,郁久化热所致。诊断:恶露不下。治法:滋阴清热,逐瘀通经。方药银柴胡青蒿当归川芎桃仁、炒小茴香丹皮各10 g,生地地骨皮茺蔚子莪术大黄各15 g,水煎服。连服2剂,恶露未行,大便仍干,五心烦热。属病重药轻,守方加大黄至30 g,继服2剂,大便连解3次,恶露始下,尽为紫黑血块,低热渐退,守方去大黄,加红花15 g,继服4剂,恶露下尽,诸症若失。

    2 情志内伤 重在调脏气

    吕师谓: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多类属七情内伤范畴。七情六欲本为人之常,人之脏腑的阴阳升降、气血运行,亦与情志相关,气平则宁,神静则安。七情太过,触景而发,情动则乱。如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逆;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悲伤心包,其气急等,归纳起来,情志病皆生于气。脏腑气机逆乱,且常与诸郁邪相连类及,变症不可胜数。七情致病,其症虽繁,但辨治应重在调脏腑之气。然情志为病,有虚实之分,一般而言,喜乐惊恐,耗散正气,多属虚证;怒忧思悲,郁结邪气,多属实证。又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情动则心动,“气有余便是火”,故情志内伤发热者又多与心相关。因此,凡遇情志内伤所引起的发热证,治疗应依其所伤脏腑之不同,虚实寒热之差异,分别采用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结者行之、散者益之等诸法调之,以升降诸气、宣利三焦、疏导壅滞,以发散其邪热,平衡脏腑阴阳,是其治疗之大法。如治赵某,女,3岁。因在嬉戏中骤受惊吓,当晚出现高热惊厥。某医诊断为神经性发热,用镇静、退热、维生素类、输液等治疗6 d,体温不降,邀吕师诊治。证见患儿沉睡不语,四肢间断惊颤,查体温38.9℃、脉搏112次/min,呼吸22次/min,指纹青紫,舌红苔薄,二便顺利,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反射。吕师辨证为:惊则气乱,神不守舍,舍空则痰生,气痰相搏,化热生风所致。诊断:急惊风。治法: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方药:生石膏30 g,白芍12 g,钩藤6 g,川芎、制白附子薄荷僵蚕各3 g,水煎服。服1剂后热势降,神识渐清,继服2剂,热退神安。

    3 饮食内伤 宜分辨虚实

    吕师谓:时下《中医内科学》教材论及内伤发热时,饮食内伤多言虚证而推崇李东垣“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之论,而倡其甘温除大热之法,但饮食内伤所致发热之实证则鲜有论及,实属误导。临证所见,饮食内伤,积久化热之实证远较中气下陷所致气虚发热证多发,不可不识。气虚发热与食积发热 同为内伤发热,但气虚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其发热多为低热,多伴有头晕神疲、自汗、脉无力等症;而食积内伤发热之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热势盛,腹胀满,或便秘,脉滑数有力,舌质红,苔黄燥,或黑或腻,甚者可伴有神昏谵语、狂躁、抽搐、厥逆、衄血、癃闭等,变症甚多,二者证候病机不同,临证尤应分辨之。饮食内伤所致发热,其虚证当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要;而实证则应消积导滞,通腑泻热,祛邪安正为主。如治郝某,男,84岁。因突发高热住某医院,经多方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经用退热剂、抗生素等对症治疗12 d,体温不降,邀吕师会诊。证见其脉洪数,舌质红,苔黄燥,口干汗出,腹胀肠鸣,烦躁不安,体温多在39℃以上。询及患者病前进食肉类较多,现大便已7日未解。辨证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调,宿食停滞,积久化热,邪热鸱张所致。诊断:食积。治法:攻下实热,荡除燥结。方药:生大黄12 g,厚朴黄连黄芩竹茹甘草各10 g,生石膏120 g,白芍、滑石粉各30 g,知母连翘天花粉各15 g,水煎服。服用2剂后下燥屎多枚,腹胀渐消,体温下降,能进饮食,继服1剂,康复如常。

    作者简介:吕宏生,男,52岁,副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吕宏生(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450000)

    汪青(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450000)

    (收稿日期:1999-07-02)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23 No.1 P.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