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辨证论治 > 正文
编号:10568598
http://www.100md.com
     舒惠荃 邹丽华

    摘 要: 目的:观察肾衰宁灌肠液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用中药肾衰宁灌肠液(由大黄丹参等药组成)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111例。结果:治愈93例(83.78%),好转4例(3.60%),无效14例(12.61%),总有效率为87.78%。少尿期平均持续时间为4.5 天±3天,平均肾功能恢复时间为11天±6.35天。结论:肾衰宁灌肠液具有疗效好、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疗法领域中,突出了中医药的优势。

    关 键 词: 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宁灌肠液;非透析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42;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0668(2000)01-0025-02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由各科多种疾病导致的急性肾组织变性、坏死、肾功能失去代偿的一种危急重症,死亡率高。但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救治措施,ARF则是在目前各种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的危急重症中组织可以修复、功能可以恢复正常的少数病种之一[1,2]。我院自1985年研制的“中药结肠灌注1号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广应用,通过对该药制备工艺、包装等方面的改进,研制出第二代产品——肾衰宁灌肠液。我院曾使用肾衰宁灌肠液治疗多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11例,均为1984年3月~1997年7月我院住院病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42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38.72岁±24.84岁。原发病分类中流行性出血热56例,毒蕈中毒35例,鱼胆中毒11例,氨基糖甙类药物肾损害3例,感染性休克2例,急性乙醇中毒、皮蛋中毒、氯化汞中毒、急性坏死性肾乳突炎各1例。病情分度:轻度10例,中度35例,重度66例。

    1.2 诊断标准与病情分度标准

    本组111例均符合1982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拟定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3]。本组111例均按全国急性三衰工作会议拟定的标准进行病情分度。

    1.3 治疗方法 均用肾衰宁灌肠液治疗,每次20 mL,直肠给药,保留2 h以上,每日使用5~6次,直至肾功能恢复正常。

    在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水入量,同时给予高热量、维生素、低钠、无钾、无渣的软质或流汁饮食,并积极处理原发病和并发症。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每日尿量>1000 mL,在普通饮食情况下,尿素氮1000 mL,血尿素氮、肌酐明显下降,肾功能改善一度以上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每日尿量>400 mL以上,血尿素氮、肌酐有一定下降,肾功能有一定改善。无效:各项指标无改善或有恶化者。

    2.2 治疗结果

    本组111例中,治愈93例(83.78%),好转4例(3.60%),无效14例(12.61%),总有效率为87.78%。无效的14例中有5例自动出院(其中2例入院后分别于第6天,第8天已进入多尿期,但因经费困难自动出院),死亡9例。本组病例少尿期平均持续时间为4.5 天±3天,平均肾功能恢复时间为11天±6.35天。

    2.3 并发症

    本组111例中并发消化道出血16例,心率失常6例,高血容量综合征4例,高钾血症4例,肝肿大肝功能异常6例(原发病为毒蕈中毒和鱼胆中毒各3例),DIC 1例(经尸解证实心、脑、肺、肾、消化道、浆膜腔广泛出血),颅内出血伴脑疝1例。

    2.4 死亡原因

    死亡9例病人中原发病有5例属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2例属鱼胆中毒,2例属感染性休克。直接死因为感染性休克1例(该例患者入院时血肌酐875.16 μmol/L,经治疗后尿量增多,血肌酐下降到291.72 μmol/L,后因呼吸道感染并发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死于急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64岁老年患者于入院第3 天死于颅内出血伴脑疝,2例于入院第2 天死于室性心律失常,3例死于急性肺水肿

    3 讨论

    根据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证候,可将其归属于中医文献所记载的“关格”、“癃闭”等范畴[4],归纳其病机特点,有以下几点:①热毒壅肺,通调失司。《证治汇补*癃闭》说:“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多”。②血瘀阻滞下焦血分,小肠不能分清泌浊,清者不能上归于肺,浊者不能下移膀胱,延及于肾,其开合功能失其常度,而使尿少、尿闭。③元气耗散,气化不施。因温热邪毒、食毒、药毒等化热化火,气为热耗;或热毒深入血分,迫血妄行,使气随血脱,从而导致上焦气化不及州都,中焦脾气不能转输,下焦肾气不足,无阳以化水,而致小便不通。

    由于本病有以上病机特点,故确立中医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元气,通利小便,并遣方组成肾衰宁灌肠液[3]。经动物实验研究证明,该制剂在直肠给药后经直肠段吸收后起全身治疗作用,能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微循环,减轻肾小管坏死程度,促使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且本品还具有用量少,药浓度高的特点。因其直肠给药,不仅药物保留时间长,保证了药物的充分吸收,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从而保证了有效的血液药物浓度。每天用药量100 mL,避免了人为因素促发的急性肺水肿;含钾量低,避免了诱发或加重高钾血症。本组111例在使用肾衰宁的同时,由于严格控制水入量,钾盐、钠盐的摄入,调整酸碱平衡,控制或预防机体感染,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致死率远远低于目前工具书及有关文献报道[5,6]。在急性肾衰竭的非透析疗法的领域中,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作者简介:舒惠荃,男,1951年10月生;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肾内科专业;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舒惠荃(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邹丽华(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中药)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

    2,戴自英.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3

    3,舒惠荃,陈彤,邹丽华.肾衰宁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54例临床小结.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20

    4,王海燕.肾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7

    5,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22

    (收稿日期:1999-09-23)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 Vol.23 No.1 P.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