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出路
编号:10571730
中医药发展的“木桶效应”——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46期
     王 强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一个系统的总体效能往往取决于系统各个因素中效能最低的那一个,就好比我们用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水桶,水桶最终能盛多少水,要取决于组成桶壁的那些木块中最短的那一块,而不是最长的那一块。这就是所谓“木桶效应”或“木桶理论”。受这一理论的启发,我们的中医研究者应当努力找出构成中医药系统这一“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块最短的木板决定了中医药学的前途和未来的中医药学水平。因此,怎样确定哪一块是最短的木板,怎样才能使那块最短的木板变高已经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诚然,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只要不去加以回避,总能找出它的正确答案。

    笔者认为,现在有一种倾向,即对中医学术优势的泡沫化,不切实际过高地评价中医理论(如说中医是“超前的”后现代科学等等),甚至编造事实(如所谓“人体内八大系统之外的经络系统”已被发现等等)以哗众取宠。这种倾向当然是与寻找“短板”的努力截然相反的。中医当前主要解决的不是后继乏人,也不是乏术,而是乏真。“乏真”不是“无真”,是与“人”和“术”比较而言相对更为短缺。真实可靠性已成为中医学的“短板”。这是使中医学术泡沫化、中医实践虚弱化、中药市场萎缩化的内因。如果我们一方面强调中医是科学,却又不强调求真,岂非悖论。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中医学“以人为本”,是通过求真而止于至善、尽美。乏真则难以至善,非真则可能变成伪善。中医要有“仁心仁术”,必须以求真为基础,不可妄自菲薄,更不能靠谎言扩大影响。
, 百拇医药
    现在有些人常说,中医学已经经过数千年的实践考验,其理论的真实可靠性已毋庸置疑。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掩盖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害无益,对接受中医学方法诊治的广大病人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例如一位患者来了,多数中医先生首先会让病人伸出手臂把脉,甚至宣传“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如何”。但实际上脉诊为辨证论治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多数都远远没有得到证实。1979年冬,笔者遵照任应秋先生的吩咐,经有关领导同意,翻阅了北京某中医医院近十年内科病历的首次病程记录,对辨证与脉诊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的结果却让任老直摇头说,“真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啊!”因为实际调查的脉证相关性、脉象分布的季节性等都与中医书本上的记载大相径庭。然后笔者又对上海、北京、广州三所中医学院的中医脉象客观化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样是弦脉或细脉、滑脉,不同研究者的“脉象图”参数却又各不相同,有显著差异。中医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却变成了脉诊有很大主观性的证明。“心中”者脉学理论也,“指下”者实践也,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由此可见一斑。有矛盾并不可怕,解决了矛盾就是发展。而害怕揭露矛盾,坚持“按固有理论走下去”,才会断送中医学的前途。中医的前途立足于强调证据的实践,而不是“以固有理论为依据”、“以传统思维方式为不变的特色”。中医固有理论并非由《黄帝内经》第一次推动而运转的“永动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这个体系出现“短板”时,必须以新的实践为依据加以提高。关键是首先承认有“短板”和善于发现“短板”,而决不可“护短”。这是一个即将退休的中医工作者的冷思考。,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