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31482
开创中国脊柱外科新纪元的苏州医生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6日 科技日报
     3月28日,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等单位完成的课题“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个世纪项目的研究,历时近20年,凝聚了两代骨科专家的心血。脊柱骨折的治疗是一道世界难题。“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这是一个抽象的专业术语,一般人无从理解它的难度,了解这个研究项目,必须从人的脊柱谈起。从X光片上看,由32个脊椎组成的脊柱就像一幢可以活动的“摩天大厦”,当大厦的一个或几个楼层出现崩裂甚至坍塌,整幢大厦岌岌可危时,对崩裂的楼层进行修复,固定是关键。从1870年开始,世界各国的医生就对脊柱骨折的固定方法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探索,但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了根本性的突破。目前,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脊柱骨折中最为坚强的一种固定方法,它可以有效减少脊柱骨折患者截瘫等并发症。

    我国每年脊柱骨折的发病率为34.3人/百万人,造成了每年百亿元的社会经济负担。目前,易于操作的脊柱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已在我国得到普及,这不仅减轻了患者身心痛苦,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为此,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陈中伟院士、中华骨科学会主任委员邱贵兴教授、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组长党耕町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该项目达到国际水平,是我国脊柱外科领域中的一个里程碑!
, 百拇医药
    20世纪80年代,已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唐天驷在苏州已经是享有盛誉的骨科专家。当时,由他主刀的许多成功病例广为流传,其中一个最为“经典”:一个花季少女突发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不仅呈“剃刀背”畸形,而且整个脊柱拧成了一根“麻花”,唐天驷成功为患者进行了矫形手术。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唐天驷时刻关注着骨科领域发展的最前沿。1984年,一位从事关节外科的医生送给他一本德文医学资料,唐天驷看到了关注已久的有关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文章,就凭借着这本从瑞士引进的德文资料,率先在国内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究。

    这是一项原创性的工作,一切从零开始。起初为了获得第一手数据,唐天驷和课题内其他专家带领着年轻的学生进行了无数次的生物力学实验;为了研究出最合适的工具,他们甚至骑着自行车去找工厂,寻求合适的器械加工伙伴。脊柱椎弓根最狭窄的部分仅有5毫米左右的宽度,打入螺钉时,稍有偏差就可能伤及脊髓,甚至造成病人瘫痪。为了找到螺钉进钉的“最佳定位点”和“进钉角度”,他们“泡”在实验室,经过3年的摸索,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开始成功运用于临床,自此,“修复大厦”的艰巨工程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因此,唐天驷被同行一致推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脊柱外科学组组长,从而成为我国脊柱外科内固定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
, 百拇医药
    1983年,被分配到苏大附一院骨科工作仅2年的年轻医生杨惠林,因在世界首例十指断指、九指再植手术中表现突出,该院特发公函到苏州,建议地方政府给予杨惠林嘉奖。1988年,杨惠林考上了苏州医学院骨科硕士研究生,成为了唐天驷的学生。1991年,杨惠林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业,他的毕业论文《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与稳定性重建的研究》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同年,杨惠林报考了博士研究生再次师从唐天驷。此时,在导师的指点下,杨惠林把研究的重点更多地倾注在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课题上,1994年,杨惠林又一份重量级的毕业论文《钉杆角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得到了国内骨科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完成了探索的第一个跨越,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系列研究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由他们提出的克氏针手感法探测椎弓根钉道法提高了螺钉植入的准确率,他们还创造性地将椎弓根螺钉技术与椎板钩巧妙结合,成功研制了钩螺钉系统治疗年轻脊椎滑脱症,是目前国际上唯一的既有良好复位又有满意固定作用的单脊椎复位固定方法。除该项目外,他们还创导或率先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疗法,如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肿瘤、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在全国举办的4次中青年骨科医师优秀论文评优比赛中,他们每次都获奖。因此,杨惠林也被同行推选为中华骨科学会常委、脊柱外科学组委员和江苏省135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http://www.100md.com(施艳燕 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