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31483
先进团队是这样产生的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3日 科技日报
     去年6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科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今年,又连续夺得全国“青少年创新标兵”、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文明号示范岗”和“巾帼建功文明岗”等桂冠。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创新实现再次跨越。他们负责的军队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评审验收;国家第一个生命科学重大项目973子课题顺利结题;国家医学界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功申报并顺利结题……

    六张病床打天下

    40年前,烧伤科创始人黎鳌提出“中国要开辟烧伤医学”。一个仅有3名军医、6张病床和20平方米的我国第一个烧伤专科病房随即在西南医院诞生。

    黎鳌和同事们成为这门新兴学科的探路人。长期以来,国内外烧伤救治均采用包扎疗法。他们摒弃传统,大胆求索,先后采用近10种治疗方案,摸索出“暴露疗法”。此法既利于伤口细胞新陈代谢,又避免了包扎治疗的种种弊端。该技术很快在国内外推广运用。
, http://www.100md.com
    他们针对大面积烧伤病人死亡率高,率先提出“从整体出发,维护机体本身抗病能力”观点,总结出“就地抗休克治疗”新方法,改“彻底清创”为“适时简单清创”,大大提高了治愈率。针对烧伤治疗传统方式,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一直依赖抗生素,致使滥用抗生素容易破坏细菌之间的拮抗作用,他们提出“早用早停、敢用敢停”的适度原则,克服了病人的耐药性,提高了治疗效果。

    面对国内烧伤治疗单位尚无实验研究的先例,他们放眼国际一流学科之所以能立足前沿,是因为注重临床与实验。对此,他们建起了实验室,并开始了新的探索。临床与实验就像两只车轮,载着烧伤医学研究向前飞奔。20多年来,催生新成果100多项,实验室被评为军队中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

    正当他们把中国烧伤医学推向世界舞台时,现代医学分工日趋精细,烧伤研究与多学科关联密切,许多问题不是一个学科孤军奋战所能解决的,烧伤科人敏锐地意识到,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必须加强多学科协同作战,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学术带头人黎鳌及肖光夏、杨宗城、汪仕良、张雅萍等勇于探索,3年里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研究所组建30周年之际,他们胜利召开了中华烧伤外科学会首届大会。
, 百拇医药
    在11层烧伤大楼里,他们相继建起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等9个实验室,而且还建起了最先进的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黄跃生所长透露,这些先进设备和这支过硬队伍,是他们占领制高点的关键。

    一步一个深脚印

    在烧伤研究所40多年成果陈列室,上百个研究成果和千余篇学术论文,署重量级老专家名字的不多。烧伤研究所奠基人之一肖光夏教授道出原由,这些成果虽然经过我们指导,有的也参与了课题设计和操作,但更多的是引路,真正的英雄是年轻人。我们老一代人要带头营造实事求是的学风。

    1993年6月15日,老所长黎鳌查房发现一个患者尿道断裂,当即责令主治医生解决。第二天,当他看到患者尿道被缝上时,严肃批评了主治医生。同时,他查阅相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了重新处理。这件事在烧伤所引起了震动。

    有一件事,让刘旭盛教授刻骨铭心。当年,他在烧伤所攻读硕士学位,所里为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张学生自己选课题。他选了一个人工肺课题。导师严肃地问他,这么大的题目,按现有条件,设施哪里来?人员哪里找?学术水平具备吗?几句话把他给问懵了。导师说,敢想是好事,但要立足实际。烧伤所通过这件事,举一反三,对一些脱离实际的作法进行了整改。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也随之扎根思想深处。
, http://www.100md.com
    为确保科研成果“出炉”万无一失。一次,研究员吴军在新课题快结题时,通过最新资料发现,项目对人体血液要求极高,用专人血液效果更好。他硬是到实验室要求助手抽他的血做实验,直到课题顺利结题。技师陈发明时刻绷紧了求实的“弦”。为确保实验的精确性,他在x光照射下,给实验动物插导管数百次,导致自身白血球急剧减少,最后昏倒在岗位上。在这种求实精神的感召下,他们获得了我国医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5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百余项,编写出专著50多部。

    洋人做不到的咱做

    大面积深度烧伤救治困扰着医学界,国内外当时无成功救治先例。国外医学界也断言“烧伤面积超过50%%的病人不能治愈”。烧伤研究所的专家们誓言:洋人做不到的,咱做。

    他们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论证:实测了国人体表面积,制定了我国体表计算面积新九分法;通过大量病例,总结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的输液公式,使大多数烧伤病人能平稳度过休克期。对此,救治70%%、80%%、90%%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记录不断被他们刷新,先后救治了15000多例病人。1995年,以“抱走一团火,救出一车人”而轰动全国的英雄战士梁强,烧伤面积超过85%%。经过上百次讨论会诊,18次手术,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创造了世界纪录。
, 百拇医药
    美国知名杂志转载其经验时按语:“有志于烧伤者,请认真读一读中国医生的经验。”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在北大讲演时也曾高度评价:“中国的烧伤治疗是先进的,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烧伤代谢营养研究是确保烧伤救治成功率的基础性研究。在汪仕良教授的主持下,从上世纪60年代开展致力烧伤代谢实验,80年代创建了代谢营养实验室,掌握了烧伤病人水、电解质失衡规律,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烧伤成人热量供应公式和烧伤后“肠源性高代谢”理论及其机理,使烧伤治愈率从93%%提高到了99%%,LA50(半数治愈面积)达90%%,打破了国外“烧伤面积超过50%%不能治愈”的神话。

    为攻克吸入性损伤这个国际烧伤医学难题,他们组织全校20多个科室、百余名技术人员协作攻关。外国人无法想的,一只廉价的高压锅怎么能改造成动物致伤器,一个旧心导管如何能代替实验用的漂浮导管……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40多项100多个分题的研究,得出几万个实验数据,破解了世界难题。研究所被列为国际烧伤医学的“四大家族”之一。
, 百拇医药
    为扫除国际难题“肠源性感染”,他们迎难而上,当烧伤所马利博士用电子显微镜锁住了那颗带荧光素标记的细菌时,全所研究人员无不落泪。马利代表全所在国际学术会上宣读这一研究成果,提出“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中,肠源性感染起重要作用”的新鲜论断时,引起了各国与会专家的震动,美国著名烧伤专家戴切激动道:“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你们却达到了如此高的水平,了不起!了不起!”

    活跃在国际舞台

    自1980年以来,国际性烧伤学术会论坛上,令各国专家震惊的是,署名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学术论文数以占此会20%%、30%%、40%%的速度递增。国际烧伤学会主席波什维克教授向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诚恳请求,由中美发起主办一次国际性烧伤会议。

    1985年10月,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2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由他们举办的首届中美国际烧伤会议。在参观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时,美国烧伤学会主席亚历山大教授赞不绝口:“没有哪个国家像你们那样把实验和临床结合得如此好。”美国烧伤界把他们的橘瓣式“爱心病房”设计图收进了《烧伤病房设计与设备》专著。从此,4年一届的国际烧伤会议都在西南医院举办。1994年,国际烧伤最高奖“伊文斯奖”花落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黎鳌教授。
, http://www.100md.com
    老一代举人过肩搭“人梯”,烧伤研究所人才倍出,学术带头人黄跃生、吴军、彭毅志、罗向东、彭代智、刘旭盛等青年专家以振兴烧伤医学为己任,走上了一条临床—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新路。几年来,研究所先后与重庆宗申集团签订了基因转染猪皮转让合同,与法国贝朗公司签订了血定安临床鉴定合同,并将最新科研成果如早期一次大面积切痂防治烧伤早期损害、肠源性感染的防治、延迟快速复苏治疗、烧伤“休克心”的防治、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大容量肺灌洗治疗吸入性损伤、早期肠道喂养等大胆运用于临床治疗。

    黄跃生所长道出了他们的发展思路,突出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以“烧伤早期损害的防治”为中心,重点围绕“烧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的细胞分子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烧伤感染的分子机理及其抗感染新措施研究”、创面愈合机理及新覆盖材料的研究、严重烧伤早期损害的临床救治技术研究等“四个方面”开展系统攻关,提出并开展了“烧伤早期救治与康复一体化”治疗模式。他们再次开辟了新的前沿,让祖国的烧伤医学在国际医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百拇医药(通讯员王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