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5年第8期
编号:10624996
实验性偏头痛小鼠造模方法探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5年第8期
偏头痛,偏头痛,动物模型,RP-HLPC荧光检测法,1材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摸索出皮下注射(sc)利血平造成小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且对小鼠行为、形态变化影响不大的sc利血平造模法。 方法 分别sc利血平0.7、0.4、0.15mg/(kg·d),在4、6、9天断头取脑,用RP-HPLC荧光检测器检测脑内4种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 结果 0.7剂量组小鼠行为学几近无生命力,4种神经递质含量统计学上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0.4组6天有1值统计学无意义,9天组行为学与0.7组无异,而4天时行为学优于0.7组,RP-HPLC检测在统计学上有意义;0.15组行为、形态好,但RP-HPLC检测结果大多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结论 根据本实验,建议用利血平注射液造模偏头痛小鼠模型时,采用0.4mg/kg造模4天。

    关键词 偏头痛 动物模型 RP-HLPC荧光检测法

    偏头痛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5-HT、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早已被提出与偏头痛发作有关。偏头痛前驱期,大量释放的5-HT直接作用于脑膜血管上的5-HT受体,过度收缩脑膜血管;在头痛发作的前期,5-HT水平急剧下降,而尿中5-HT代谢产物增加,使脑膜血管扩张;给予5-HT释放剂芬氟拉明或利血平排空5-HT均能诱发偏头痛,这些事实都支持5-HT的功能紊乱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同时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中绝大多数症状可通过刺激多巴胺能系统而诱发,而多巴胺受体,尤其是多巴胺D2受体(DRD2)拮抗剂治疗偏头痛有效,多巴胺-β-羟化酶(D-β-OH)被认为是反应交感活性高低的指标,匡培根[1] 及Callai等 [2] 研究发现,血清D-β-OH不论头痛期还是非头痛期均较对照低,但头痛发作期较间歇期增高。去甲肾上腺素(NA)在偏头痛发作前3h内升高,头痛时下降,血浆水平改变与5-HT相平行。

    临床研究也发现,偏头痛患者外周血5-HT发病先兆期升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