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访谈
编号:10785448
中医急诊路在何方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27日 中国医药报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诊疗系统中,中医急诊自古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学的渗透与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较而言,中医急诊学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中医能否及时有效地治疗急症;面临现代科技的考验,她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在维护人类生命健康中的作用?带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清泉。

    刘清泉主任早年受家人引导考取了医学院校,但高等医学院校的学术熏陶和多年的临床锻炼逐渐使他意识到祖国医学在治疗急症中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今天的急症治疗中仍然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他也认识到只有通过我辈从事中医急诊临床和理论研究的医务工作者们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中医药的优势在今后的医疗临床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于是他潜心于中西医结合危重病学的研究中,多年来,他不仅在脓毒症/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症、呼吸系统急症、临床疑难杂症等的中西医治疗研究中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也对中医急诊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记者:您从事了多年的急诊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您能否大致介绍一下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急诊学发展的源流和历史?

    刘清泉:从中医学体系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急症、危重症的治疗,这是因为从中医学几次大的飞跃和中医学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来看,都与中医药治疗急症、危重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整个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学派和众多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汉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伤寒论》实际上论述的都是危重症的治疗。在伤寒论的序中,张仲景谈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说明当时流行的疾病之危重。在此基础上,《伤寒论》中谈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是危重症的内容。对于其中的一些杂病,也多数是一些疑难杂症,或是重病,如胸痹心痛等。从中医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伤寒论》是一个创造性的飞跃,同时也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些中医治疗危重病的辨证思路和方法。《伤寒论》中提出的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对于危重病的一个辨证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民间的单方验方,葛洪巧妙地将这些内容组织形成了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它不仅便于携带,而且内容全面,包罗万象,危重症、急症的用药,处理的方法等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比如目前在国际上都非常有名的青蒿素,其原创就是《肘后备急方》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其后的金元四大家,事实上每一位都是以治疗危重症得名的。金元四大家虽然理论来源都是《黄帝内经》,但是由于其具体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环境不同、接触的病人不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20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