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 > 1999年 > 6期
编号:10687393
心搏骤停后脑复苏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急诊医学》
     李天 综述 江观玉 审校 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 急诊医学 1999 0 0 6


    关键词: 期刊 jzyx 0 综述 fur -->


    

1961年,于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脑复苏(CPCR)。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CPR后脑损害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 :1)CA引起的早期短暂性脑组织完全缺血(无血流状态);2)CPR过程中的不完全缺血(低血流或/和微血流状态);3)自主循环恢复时的复苏后综合症(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后者主要包括:①灌流衰竭;②再氧合损伤;③脑外器官衰竭;④血液成分紊乱。为了有效地防治神经功能缺失,在心肺脑复苏过程中,脑复苏就更具有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要介绍CA复苏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近年来脑复苏领域的最新进展。

1 CPR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研究表明,CPR后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flow,CBF)改变经历以下几个阶段[2] :1)立即出现的多灶性无灌流;2)短暂的全脑反应性充血,持续约15~30min;3)迟发性全脑或多灶性持续低灌流;4)后期的变化:约20h后CBF或恢复正常或因脑血流停止而致脑死亡。

    多灶性无再灌流的发生与脑微循环改变和低灌注压有关,其程度主要决定于脑缺血时间的长短。高血压性灌流可以克服多灶性无灌流并能改善实验动物的神经预后[3] 。Wolfson[4] 等亦报道CA后的脑无再灌流是可以通过提高脑灌流压而逆转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66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