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664130
腮腺血管瘤18例诊断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王从跃 王从跃 (江苏省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 淮阴 22300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 0 22 2
关键词:腮腺;血管瘤;诊断;治疗学 期刊 yjmzyxyxb 0 269??270 论著与临床报道 fur -->

中图分类号: R732.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817(2000)02-0269-02

腮腺血管瘤是指发生在腮腺组织内的一种以血管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肿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于面神经在腮腺组织内行走,因此腮腺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有其特殊性。我科1980~1998年间共收治腮腺血管瘤患者1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共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男女性别之比为1.57∶1。年龄8~63岁,平均28岁。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均以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病史最长者9年,最短者3个月,左侧10例,右侧8例,临床多表现为软性肿块,局限在腮腺组织内,境界清楚,具有可压缩性,基底部活动度较差,体位移动试验多为阳性,术前面神经功能均正常。
1.3 特殊检查
1.3.1 穿刺检查 18例术前行肿块穿刺,其中17例抽出新鲜血液。
1.3.2 B超检查 本组12例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提示多房性或囊性肿块,有液性暗区,可明确肿瘤大小及与周围主要血管的关系。
1.4 治疗 18例均行手术治疗,采用耳屏前“S”形切口,常规行面神经解剖,其中完整切除肿瘤16例,因肿瘤与面神经总干粘连而残留少量血管瘤组织2例,术中因出血较多误伤面神经颊支1例。术后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17例,毛细管型血管瘤1例。

2 讨论
2.1 腮腺血管瘤的诊断 腮腺区肿块质地软具有可压缩性,体位移位试验阳性者可考虑血管瘤的诊断。应先行B超检查,如报告为多房性或囊性肿块可进一步行肿块穿刺,如能抽及新鲜血液诊断即可成立。但要排除针头刺入血管的可能,可用改变进针深度和穿刺方向的方法鉴别。穿刺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穿刺后用无菌纱布压迫10min,防止血肿形成。
2.2 手术中面神经的保护 腮腺实质内的血管瘤与面神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切除血管瘤时要防止损伤面神经。解剖面神经的途径应根据血管瘤所在的部位来选择,如血管瘤限于腮腺浅叶,应选择从下颌缘支到总干线或直接找总干的途径,找到总干后再沿总干逐一向末梢解剖出各分支,最后切除血管瘤。如血管瘤位于颌后凹,最好寻找出面神经的各分支并逐渐找到总干,可有效地保护神经,避免过早地暴露血管瘤,减少出血并保持创面清晰。减少术中出血的注意事项有:①术中尽量先结扎瘤体的主要供血血管,以阻断或减少血管瘤的血供。②分离面神经时先从无瘤处开始,将瘤体周围的主要神经分支或总干解剖出来后再向瘤体处分离,最后切除血管瘤。③血管瘤破裂出血时切忌盲目钳夹,防止裂口撕裂增大或误夹神经,应先压迫止血,然后逐渐松开纱布看准破裂口上止血钳并缝合止血。④位于腮腺深叶的肿瘤常与面神经总干粘连较紧,甚至包绕神经干,分离至此处时应用止血钳帖近总干夹住瘤体,切除血管瘤后残端缝扎止血,确保面神经总干不受损伤。
万一误伤面神经,应在血管瘤切除后行断端吻合或神经移植修复。

收稿日期:1999-06-08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