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
编号:10666740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5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
戚建明 成都中医药大学 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0 23 2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期刊 cdzyydxxb 0 21-22 临床研究与报道 fur -->

中图分类号: R242;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668(2000)02-0021-02
作者简介: 戚建明,女,1957年11月生;医学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肠道疾病的临床研究。

笔者从1997年开始,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对病历完整的45例病例报告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45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22岁,年龄41.5岁;病程1~5年16例,6~10年18例,10年以上11例。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根据《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在有关内容拟定诊断标准[1] 如下。(1)症状:①消化道症状: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泻(每日2~30次不等),以稀便、粘液便、脓血便为特点,腹痛,里急后重,消化不良(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嗳气等)。②肠道外症状:关节疼痛2例,皮肤结节性红斑1例,虹膜炎、葡萄膜炎2例,肝区不适2例。③全身症状:发热,消瘦,水肿3例。(2)体征:腹部压痛,以左下腹多见,伴肠鸣音亢进32例;左下腹可触及腊肠状或硬管状条索包块8例;腹部胀满,腹肌紧张28例;直肠指检有触痛及贫血面容3例。(3)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者32例;粘膜糜烂、表面附有脓苔及活动性出血者8例,粘膜萎缩和假息肉形成5例。
1.2.2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全部选择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2)排除标准: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肠炎与肉芽肿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

2 治疗方法

2.1 主方
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干姜、茯苓、苍术、厚朴、陈皮各15g,黄连6g,党参30g,炙甘草、砂仁(后下)、白蔻(后下)、广香各12g。
2.2 加减
湿热重者加白头翁、秦皮、败酱草、苦乔头;气滞血瘀者加当归、川芎、赤芍药、香附、小茴香;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肉豆蔻。
以上药物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的有关内容确定疗效评定标准[1] :(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大便常规正常。(2)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肠镜检查示肠粘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大便常规检查有少量红、白细胞。(3)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肠镜等检查,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45例经治疗1疗程后,痊愈18例,占40%;好转20例,占44.4%;无效7例,占15.6%,总有效率为84.4%。

4 典型病例

徐某,女,47岁,工人。1999-08-14诊。
诉反复腹泻,腹痛,解粘液便,时有便血3年余,近两月上述症状加重,每天腹泻5~10次,每因劳累,受寒或饮食不当则加重,曾用过黄连素、痢特灵、土霉素、结肠炎丸、补脾益肠丸等治疗,效果欠佳。现伴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口淡无味,食后腹胀,肠鸣,舌质略红,苔厚腻略黄,脉细弦。纤维结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有数处大小不等表面有白色伴出血的溃疡面。
西医诊断: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为脾虚湿盛,肠络瘀阻,兼有热象,治应健脾除湿,行气活血,兼以清热。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黄芩、干姜、茯苓、炒白术、苍术、厚朴、广木香、陈皮、赤芍药各15g,黄连6g,党参30g,薏苡仁、白芍药各20g,砂仁(后下)、白蔻(后下)、炙甘草各8g,当归12g。
服上方半月后,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已无便血,诸证减轻,但大便还夹有少许粘液。再服半月复诊,患者诸证消失,大便每日1次,已无粘液便,精神好转,面色红润。嘱服参苓白术散1月,复查纤维结肠镜:示乙状结肠粘膜无明显异常发现。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无复发。

5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病变,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入结肠其它部分或全部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或粘液血便,腹泻,腹痛,有的还会发展成结肠癌。此病较顽固,给患者带来不少痛苦。由于该病原因不明,且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治疗颇难。本病属于中医内科“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范畴。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湿邪,湿性重浊粘滞,故发病多缓慢,病程长,反复难愈。临床上多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之证,据此笔者拟定了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上重点放在健脾除湿上。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除湿邪存在外,脾胃虚弱在本病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在治疗上不仅要重视除湿,还要重视健脾。另外,还要注意顾护阳气,虽然患者表现有湿热之象,但不可过用寒凉之品,以免冰遏脾胃之阳,即张景岳所谓:“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就是针对该病特点的一个寒热并用、虚实兼施的一个有效方剂。方中半夏、干姜、苍术、砂仁、白蔻、陈皮辛温化湿;黄芩、黄连清热除湿;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除湿;白芍药、炙甘草缓急止痛;广木香、当归、赤芍药行气活血;苍术、厚朴苦温燥湿,诸药合用,使其胃肠功能复常,诸证消失,故病告痊愈。本方无副作用,价格低廉,疗效好,患者均能接受。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医家们积极进行探讨,总结出不少好的治疗经验,推动了本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如治疗本病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再加保留灌肠,其疗效优于单纯的口服中药或单纯灌肠给药。实践证明,二者结合治疗,有效率可达90%以上。

参考文献

1 洪文旭.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312

(收稿日期: 2000-01-26) ,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调和肠胃 > 半夏泻心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