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蚌埠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666068
温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陆剑豪 杨锐萍 陆剑豪 杨锐萍(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226200)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0 0 25 2
关键词:乙型肝炎;补肾;健脾 期刊 bbyxyxb 0 133-134 祖国医学 fur -->

〔摘要〕 目的:探讨温肾健脾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理。方法:观察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服用温肾健脾之剂后,肝功能及乙肝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高于对照组(64%)(P<0.05)。肝功能恢复情况和乙肝三系指标HBV IgM及HBV-DNA变化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总以正气虚弱为本,病邪留恋为标,且在整个病程中脾肾阳虚占主导地位,用温肾健脾法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 512.62;R 2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00(2000)02-0133-02

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冗长,治疗棘手。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提出以温肾健脾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以期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诊断标准。HBsAg均为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40 u(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18~52岁。病程8个月~6年。B超检查:肝肿大者28例,肝脾肿大者9例,胆囊炎症改变者21例,胆结石4例。BI>17.1 μmol/L者6例,肝痣肝掌12例,出血倾向4例,“大三阳”9例,A/G<1者7例。对照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17~51岁。病程10个月~7年。B超检查:肝肿大者27例,肝脾肿大8例,胆囊炎症改变者22例,胆结石3例,BI>17.1 μmol/L者6例,肝痣肝掌11例,出血倾向3例,“大三阳”10例,A/G<1者6例。临床症状均有以下共性:面色晦暗,倦怠嗜睡,脘闷不饥,胁肋隐痛,肝脾肿大,肢体困重,形寒肢冷,脘腹不温,便溏不爽,舌淡苔腻,脉沉迟。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基本方:仙灵脾10 g,巴戟天10 g,肉桂5 g,黄芪30 g,扁豆10 g,茯苓10 g,山药15 g,丹参30 g,虎杖10 g,蛇舌草30 g。神疲乏力明显者加党参、白术;口苦、泛恶、发热、目黄尿黄者,去肉桂,加车前子、茵陈、蒲公英、川军;脘胀胁痛明显者加柴胡、木香、青皮、延胡索;有出血倾向者加地榆、仙鹤草;肝痣肝掌加川芎。每天1剂。对照组:乙肝散(贵州德祥)一包一顿,每天3次。两组同时常规服用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肝太乐、益肝灵。疗程为2个月。
1.3 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41岁。肝炎病史3年,自觉症状时轻时重,ALT忽高忽低。近日乏力倦怠,脘腹胀满,胁肋隐痛,纳谷不香,大便稀溏,小便清少。症见面色灰暗,形寒肢冷,肌肉瘦消,颜面毛细血管扩张,并见多枚肝痣,肝脾肿大,舌淡苔厚腻,脉沉迟。B超提示:肝区光点粗密,分布尚均匀。肝功能检查:ALT 186 u,AKP 142 u,γ-GT 264 u,BI 25 μmol/L,A/G 37.6/37.2,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证属脾肾阳虚,湿浊不化,血络受阻。治当温肾健脾为要,佐以清解活血。处方:巴戟天、仙灵脾各10 g,肉桂3 g,焦白术、扁豆、茯苓各15 g,山药、虎杖各10 g,蛇舌草、丹参各30 g,川芎15 g。药后5 d,患者自觉精神明显好转,胃纳明显增加,大便成形,尿量增加。恐伤阴,以黄芪20 g易肉桂,再服10剂。三诊,患者诉乏力倦怠、形寒肢冷、脘腹胀满诸症已除,面色亦明显改善,然胁肋仍隐痛。加柴胡、延胡索各10 g,10剂。四诊,患者自觉症状基本缓解。查ALT正常,AKP 32 u,γ-GT正常,予上方再加土茯苓、山豆根各10 g,调治1个月,肝功能未见波动,查HBsAg及HBcAg转阴,1年未见复发。
1.4 疗效判定标准 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治愈标准。自觉症状消失;肝脏肿大无变动或回缩,无压痛或叩击痛;肝功能检查正常;HBV复制标志消失为基本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肿大稳定,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微异常;HBV复制标志水平低者为好转。以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变或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24例(48%),好转19例(38%),无效7例(14%),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基本治愈14例(28%),好转18例(36%),无效18例(36%),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χ2 =7.50,P<0.05)。治疗组7例无效者均为“大三阳”及肝脾肿大或A/G>1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ALT 46/50、γ-GT 42/44、BI 6/6,与对照组ALT 35/50、γ-GT 22/42、BI 3/6相比,χ2 分别为7.86(P<0.01)、20.94(P<0.005)及P>0.05。乙肝三系指标HBV IgM及HBV-DNA变化:治疗组HBsAg 12/50、抗-HBs 8/50、HBeAg 32/38、抗-HBe 24/50、抗-HBc 16/28、HBV-DNA 22/50。对照组:HBsAg 3/50、抗-HBs 5/50、HBeAg 12/37、抗-HBe 18/50、抗-HBc 12/26、HBV-DNA 10/50,与治疗组比较,抗HBs、抗HBe、抗HBc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属中医“胁痛”、“症积”范畴,笔者临床观察,这类患者病史缠绵,大多有肝肾阳虚之象。阳气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又是抵御、消除病邪的固有能力。肾阳不足母病及子,肝失升发蒸腾之象,郁而不舒,木郁乘土,脾阳不振,气血生化受阻,使正气更为虚弱,无力抵抗外邪。本病总以脾肾阳虚为本,病邪留恋为标。经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温)补之”。明代李中梓认为“乙癸同源”、“补肾即所以补肝”。宗难经“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训,故补肝当以补肾来实现〔1〕 。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喜躁而恶水湿,主升清而降浊。温肾健脾,一方面可补肝阳之不足,另一方面可助膀胱之气化,利于湿浊的清除,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同时,温肾可使脾胃阳气得振,促进水谷运化,令气血生化有源。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方中仙灵脾、巴戟天、肉桂为温肾助阳之要药,既能温化寒湿鼓动血运,又能激发脾胃之气;黄芪、扁豆、茯苓、山药为益气健脾助运之品,能资助温肾之力。两类药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温肾健脾之功更强。瘀血是肝炎病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变化,在温化药物的作用下,加用丹参活血化瘀有推波助澜之用;虎杖、蛇舌草能清解湿毒,祛除外邪,以治标实。
现代医学认为,乙肝病毒的感染是乙型肝炎的病因;HBV在肝细胞内的复制、转录、合成、释放是本病迁延缠绵的重要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而免疫复合物在肝细胞膜表面的沉积致肝组织损伤,导致正常的肝细胞代谢障碍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且彼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中医温补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进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丹参、川芎有扩血管作用,能改善肝脏的血流,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肝脏纤维化,防止肝硬化的发生;虎杖、蛇舌草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抗菌消炎作用,并能抑制体液免疫,降低血清ALT。整个组方意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肌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提高,增强机体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阻断恶性循环,使肝细胞得到保护〔2~4〕

作者简介:陆剑豪(1959-),男,江苏启东人,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梅国强.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50~53.
〔2〕 梁月华.温热药的治疗机理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05.
〔3〕 蒋开平.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1998,39(9)∶571.
〔4〕 徐 明.温热药的治疗机理探讨〔J〕.江苏中医,1998,19(12)∶51.

收稿日期:1999-06-09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