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667970
心房间传导通道与房性心律失常
http://www.100md.com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侯允天 杜日映 郑强荪 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710038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 0 4 3


    关键词: 期刊 zhxlscxzz 0 229-232 继续教育园地 fur -->


    

由于心房独特的形态和复杂的解剖结构,关于心房内冲动传导模式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今有些观点需要研究与验证。

    1910年Lewis等[1] 确定窦房结为心脏起搏点后,观察到冲动在心房内传导呈“宽道传播(broad pathways)”,而未发现心房肌间传导有“窄道(narrow tracts)”现象,因此提出心房冲动传导的基本模式:普通心房肌传导。同期Thorel[2] 、Wenckebach[3] 、Bachmann[4] 等人的研究提示在窦房结与房室结间,窦房结与心房间,右心房与左心房间存在着优势传导束。1963年James[5] 总结并发展前人的理论,提出心房的前、中、后结间束—“特殊”传导束理论。随着心电生理的理论和检验手段的提高,70年代末人们逐渐否定了心房特殊传导束理论,取而代之的是心房肌的各向异性排列与传导理论[6] 。心房间传导束也随着结间束的认可而被接受。

    随着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心房的结构与电生理特性又引起人们的关注。心房间传导通道的数目、位置、及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尚无共识。上述问题的解决对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研究与防治意义很大。

    1.心房间传导通道

    心房内优势传导路是由排列有序的部分普通心房肌组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44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