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核医学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657192
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与血清TnT浓度的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9年第2期
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与血清TnT浓度的关系

崔亮 王铁 顼志敏 胡大一 王红 高明明 王建旗 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崔亮、顼志敏、胡大一、王红、高明明、王建旗),核医学科(王铁) 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9 0 0 2
关键词: 期刊 zhhyxzz 0 临床与实验研究 fur -->

资料与方法

1 . 病例。选择1996~1997年我院收治的AMI患者57例,其中男42例,女15例,年龄(61.5±9.6)岁。前壁、侧壁AMI26例,下壁、后壁及右室AMI 28例,混合型3例。46例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其中31例(67.4%)溶栓后2h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
2 . TnT测定。分别在AMI就诊即刻、发病后第8、12、16、20、24h和第2、3、4、5、6、7 d及第14 d分别采静脉血5 mL,离心(3 000 r/min, 10 min)分离血清后,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用宝灵曼公司的ES33自动生化仪及全套试剂检测血清TnT含量。本实验室TnT测定的批内CV<4%,批间CV<8%。
3 . AMI梗死面积及心功能测定。在AMI发病后14 d左右,行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及门控心室显像,分别测定梗死面积范围指数[2] 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方法同文献[2],均采用四片定量求积法进行定量分析。
4 . 统计处理。以±s表示定量资料,并行t 检验。

结果

1 . 57例AMI患者中,血清TnT浓度呈双峰性改变者32例(56.1%);单峰改变者25例(43.9%),将其中的10例TnT峰值在AMI发病≤24h内出现者归为第1峰,而另15例峰值出现在>24 h后归为第2峰,故第2峰改变者47例。
AMI患者不同梗死范围,其LVEF值和血清TnT第2峰值变化见表1,显示随梗死范围指数增高,LVEF值逐渐降低(呈负相关,与第1峰值r =-0.56,与第2峰值r =-0.57),而血TnT浓度呈梯度性升高,呈正相关(与第1峰值r =0.59,与第2峰值r =0.66)。

表1 不同梗死范围的LVEF值和血清TnT第2峰值的关系

组别 梗死范围指数 例数 LVEF(%) TnT(μ g/L)
1 <0.30 15 51.4±6.3 10.78±7.51
2 0.30~0.44 20 38.0±6.2 26.17±19.03
3 ≥0.45 12 30.9±5.7 52.20±24.00
血清肌钙蛋白T(TnT)测定,不仅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定性诊断,而且可用于梗死范围的定量判定[1] 。本研究旨在观察AMI患者的血清TnT峰值变化及其与梗死范围以及左室收缩功能之关系,探讨TnT对大面积AMI的临床预测价值。

LVEF值和TnT浓度比较:梗死范围指数为0.30~0.44和≥0.45组与<0.30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 均>2.956,P 均<0.01);而≥0.45组与0.30~0.44组相比,t 均>3.221,P 均<0.01,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
2 . 血TnT第2峰值对大面积AMI的预测价值,以TnT第2峰值≥45μ g/L为界,对预测梗死范围指数≥0.45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6.7%、88.6%和83.0%。

讨论

核素心肌显像判断梗死面积及梗死区内存活心肌、心室显像评价射血功能为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重要指标。以特异性强的心肌酶谱改变判定其坏死心肌的体积,也有助于判断预后[3] 。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的峰值或累积释放量因其特异性较TnT差,且心肌细胞坏死引起其血清含量升高幅度较小,故TnT释放量与心肌梗死面积关系已引起重视[4] 。TnT大部分(95%)以肌丝结构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少量(5%)游离于胞浆中,故前者称为肌丝型,后者称为胞浆型。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后,胞浆型TnT最先释放入血,形成酶峰第1峰,继而肌丝型TnT缓慢释放在血液中,形成第2峰。TnT的释放曲线下面积即释放量,可定量反映心肌细胞的坏死数量,反映梗死面积大小。
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TnT浓度在AMI发病后多数(56.1%)呈双峰性改变,第2峰值比第1峰值与梗死面积大小关系更密切。而TnT的2个峰值与LVEF均呈中度负相关,第2峰值更能定量反映心肌细胞的坏死量[5]
TnT对大面积AMI的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6] 。已发现TnT累积释放曲线下面积可能与AMI面积相关性更好[7] ,但因其测定费用昂贵、费时等,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故以TnT第2峰值(一般在第2~5d出现)判定其预后价值,可能更为实用而有意义。

参考文献

[1]Kragten JA, Hermens WT, Van Dieijen-Visser MP.Cardiac troponin T release into plasm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ly fractionalrecovery compared with enzymes. Ann Clin Biochem, 1996, 33:314-323.
[2]王铁, 张金谷, 武秀朵, 等. 201 Tl心肌断层显像定量分析四种表示法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 1996,16:23-25.
[3]Ravkilde J, Horder M, Gerhardt W, et 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and prognostic valueof serum troponin T in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Scand J Clin Lab Invest,1993, 53:677-685.
[4]Voss EM, SharKey SW, Gernert AE, et al. Human and canine cardiac troponin T andcreatine kinase-MB distribution in normal and diseased myocardium. Infarct sizing using serumprofiles. Arch Pathol Lab Med, 1995, 119:799-806.
[5]Omura T, Teragaki M, Takagi M, et al. Myocardial infarct size by serum troponin Tand myosin light chain I concentration. Jpn Circ J, 1995, 59:154-159.
[6]Wagner I, Mair J, Fridrich L, et al. Cardiac troponin T release i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scintigraphic estimates of myocardial scar. Coron Artery Dis, 1993, 4:537-544.
[7]Remppis A, Scheffold T, Karrer D, et al. Assessment of reperfusion of the infarctzone after AMI by serial cardiac TnT measurements in serum. Br Heart J, 1994, 71:242-249.

(收稿:1998-06-22 修回:1998-12-16)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