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644978
肺循环及相关疾病常见问题解答 食欲抑制剂和肺动脉高压(一)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7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年第25期
     在我国,肥胖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卫生保健问题。为达到及维持理想体重,很多人选择药物来控制体重。但主要的减肥药食欲抑制剂氨苯唑啉、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等均能显著增加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10年前,欧美等国家对该类药物这一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就有很深入的研究,WHO明确将其列为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在1996年,欧美等国家就已将该类减肥药撤出市场,禁止生产与销售。

    但在我国,目前仍有该类药物在生产和销售,笔者已经报道过该类病例,本文除了简明阐述该类药物致病的机制之外,仍强调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禁止生产和销售该类药物。

    食欲抑制剂分类及控制食欲的机制

    食欲抑制剂中的苯丙胺类(如芬氟拉明及其衍生物)以及非苯丙胺类药物(如氨苯恶唑啉)和肺动脉高压关系密切。

    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等苯丙胺类食欲抑制剂,能够增加突触5羟色胺(5-HT)释放,阻止轴突末梢对5-HT的再摄取,从而增加中枢5-HT含量;另外,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去甲右旋芬氟拉明能够增加下丘脑腹内侧核(人体的饱食中枢)5-HT的转运。

    大脑中5-HT水平增加,可选择性降低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从而抑制食欲。

    另外,该药还可轻度增加患者血浆中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降低禁食状态下血浆胰岛素的浓度。

    食欲抑制剂导致肺动脉高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研究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瑞士、奥地利和德国出现肺动脉高压的广泛流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与食欲抑制剂氨苯唑啉的使用有关。1965-1968年,氨苯唑啉在瑞士上市后,应用该药的患者中有0.1%~0.2%出现肺动脉高压,是正常人群中肺动脉高压发病率的20倍。当政府禁止使用2年后,肺动脉高压的流行消失。由此确认氨苯唑啉是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

    芬氟拉明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和氨苯唑啉相似,上世纪70年代末已在欧洲广泛使用。从1981年起开始出现芬氟拉明相关肺动脉高压的报道。以后该类食欲抑制剂导致肺动脉高压的病例报告多次在欧美公开发表。

    Brenot等在一项5年回顾性研究中发现,在73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15例(20%)有服用芬氟拉明史。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在服用芬氟拉明等食欲抑制剂后,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较对照组增加6.3倍,而服用3个月以上者,肺动脉高压危险增加23.1倍。欧美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将芬氟拉明撤出市场。

    国内目前仅见笔者报告过两例该类病例(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1362),这可能与肺动脉高压诊断困难有关。相信随着我们全国注册研究工作的开展,应该还会发现更多的患者,因为目前仍有肥胖者在继续服用该类药物。

    全国肺动脉高压患者注册工作正在进行,欢迎遇到各种肺血管疾病患者的医生和本栏目联系。

    Email:xuxiqi0928@163.net,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