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751199
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14日 《当代健康报》 2005.07.14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习了琴棋书画,就有了所谓的“素质”;考试成绩优异,得了双百,上了好学校,就成为了所谓的“好孩子”。其实,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视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

    一位北京的幼教专家讲过一件事情,他们在北京的一所幼儿中心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穿吗?”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第一个孩子说:“得病了是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给我治病。”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她把我的衣服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回答说:“我怕她把衣服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也许在有些家长看来,第一个孩子很懂得自我保护,第二个孩子很听话,第三个孩子和第四个孩子还很有些风险意识,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这些也许都是他们处心积虑要教给孩子的生存智慧。但是,这样的现实教化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们“理解别人感受和同情的能力”,这个可以称为“共情”的能力,正是所谓“情商”的基础内核,也是培养同情心、利他行为的前提。缺乏共情能力的结果,不仅仅影响到一个人在道德品格上的完善。而最重要的却是损害了他与人沟通、相处的生存能力。
, 百拇医药
    随着生长发育,2~3岁婴幼儿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他们开始接触社会,注意家庭以外的大千世界。尤其在与其他生命体的接触与交往中,爱心和同情心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因此,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要把握人生之初的头三年。

    研究发现,3个月的小婴儿具有同情心的萌芽,9个月~1岁的婴儿能简单地体会到同情,2岁的幼儿具备通过行为和动作的方式表示同情,三四岁的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用语言和表情显示情感。爱心和同情心的培养,贵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交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学会珍视和关爱弱小生命,进一步培养同情心,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很多家庭从孩子会自己走动开始,就特意地让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龟等可爱的小动物,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里也会饲养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并时刻告诉孩子,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刺猬,雄鹰还是蝙蝠,都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不应该随意伤害它们。

    我们的生活因为有许许多多充满爱心的人而变得美好、温暖。现实中,我们常常在同情和帮助别人时,也同时体验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快乐和满足。一个不知道对别人“感同身受”的人,也很难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友爱和支持,外面明媚的阳光无法照亮他的内心世界,他也很难感受到幸福。从小让孩子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他的同情心,也会使他纯真的爱心发展成为今后道德情感构建的基石。爱心和同情心是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最早获得的一种情感,要营造一个美好祥和的环境,让小宝宝从小接触小花、小草和小动物,避免一些残忍和冷漠的情境,冷漠的世界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而充满爱心的世界则会使孩子永远充满希冀、快乐的成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儿科教授 李瑞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