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287582
给“公共服务”一个坐标
http://www.100md.com 2005年7月28日 《中国医药报》 2005.07.28
     被炒翻天的“医疗机构市场化”迟迟难以出现。此次北京市海淀区的医院管办分离之举,已算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大动作。和专家的质疑相比较,外界的反应平淡,这缘于大众对“公共服务”概念的陌生。这个概念太新,又太大。按现代政治学的理论,政府的核心职能是公共服务。从卫生局到公共委,医院依然被政府职能全面覆盖,表面上,这不过是一次“体制内调整”,从中要提炼出“本质变革”并不容易。

    如果不考虑行政程序合法性因素,那么相较于“社会主义福利性事业单位”的定义,此次医院“公共服务”的角色回归意义重大。我国目前对“公共服务”的权威定义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医疗卫生纳入公共服务是国际惯例,美国最高的卫生行政部门就叫“卫生与人类健康服务部”(DepartmentofHealthandHumanService,HHS)。专设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理论上有助于加强“对公共事业资源的整合、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由部门内部配置向全社会配置转变,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其要点在于从解决“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入手,改变公共服务资源分割状况,提升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统筹能力和管理能力。

    但体制改革历来都是很微妙的事,而此次海淀区的动作又是少有的“自下而上”模式。在官方语言中,“公共委”是区政府的“特设机构”,很有些体制“外挂”的味道。它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从属关系,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责权利分配,都相当暧昧。举例来说,公共委整合的是“公共事业资源”,卫生局能“超脱地从整个海淀范围内来配置医疗资源”。有什么方法能保证这两条线上的“资源操控”不发生矛盾,还能有效配合?在“职能并行”之下,医疗机构是“少了婆婆”还是“多了婆婆”,对此各方判断模棱两可。一方面“22家医疗机构将纳入公共管理,与卫生局脱离行政关系”;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医院与卫生局完全脱离关系”,卫生局对医疗服务还能管宏观、定政策。在这种职能交叉游移中如何界定,谁来界定?身为“外挂”,公共委要融入架构,这中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

    此外,公共服务消费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其无法像私人物品一样由“私人部门”生产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其供求关系,所以只能由集体的代表国家和政府来承担公共服务的费用支出者,即公共需要满足者的责任。如果脱离价值规律监控,又缺乏机制制衡,“公共服务的定价操纵在个别人或个别部门的手中”的问题便难以避免。专家强调“公共服务的灵魂是公共参与”。但用什么方法保证公共委在增加开放性透明度方面,会比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做得更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公共委”的出现有些突然。公共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区属机构在缺少配套支持的情况下,其行动力令人担忧。有关部门表现出的低调代表一种务实态度,但对于他们而言,打造公共委的明天,仅有务实的态度肯定是不够的。

    (沈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