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 成长校园
编号:11001598
学生求“仙”热凸显心理教育滞后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4日 中国青年报
     张晨 胡佳虹

    中学生王某和李某面对面坐下,两人的手紧贴在一起,夹住一支铅笔,将笔垂直悬在半空。

    “前世,前世,我是你的今生,若要与我续缘,请在纸上画圈。”两人一起念着“咒语”。

    许久,笔竟然开始动了起来,颤颤悠悠地,在白纸上画出不规则的圆圈。

    “‘笔仙’,‘笔仙’,是你来了吗?”王某问。

    笔尖缓缓地向“是”字挪去。两人都睁大了双眼……

    一段时间以来,王某和李某每天都在玩这个“请笔仙”的游戏。这是一个在中学生中盛行的游戏———从“男朋友是谁”到“几岁结婚”,从“考试能不能过”到“将来挣多少钱”,甚至连“什么时候死”这样的问题,王某和李某都会请教“笔仙”。
, 百拇医药
    然而,“笔仙”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运。不久,两人相继出现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李某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变得不爱和同学交往,不愿和父母说话,后来发展到莫名其妙地哭,用刀子划自己手臂。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赶紧把李某带到医院去看心理门诊。

    没有人了解“笔仙”游戏的确切由来,但这种迷信现象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前不久,韩国一部以其命名的惊竦片再次让“笔仙”成为国内部分学生算命求神的精神寄托。

    去年就曾发生过这样悲惨的一幕:由于迷信“笔仙”游戏,北京某中专学校的两名花季少女张英(化名)和李娜(化名)时常一同感叹生活毫无意义,最后,应张英的要求,李娜竟然杀死了张英。(本报2月4日特别报道版曾作报道)“笔仙”游戏酿成的悲剧越来越多。除了请“笔仙”,碟仙、筷子仙、镜仙、手仙、台仙等各种各样的“仙”也在部分学生中流传,很多学生在学习、生活或心理上出现了问题,往往选择求助于“某仙”。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科协不久前对本市10所中学217名学生和5所中小学的206名教师进行的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算过命,相信求神拜佛的学生超过半数。
, 百拇医药
    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心理学家对“笔仙”的了解也仅限于听说过,对这种现象所折射的心理学问题并没有做过具体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说:“很早以前就曾听说过‘笔仙’,但从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心理学研究。其实,不光是学生,很多大人也会去求神拜仙。相信‘笔仙’是一些孩子的一种心理调节手段,和他们思维水平有限有关系。”

    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学教授杨眉说:“现在的很多心理研究主要是做一些正面研究,比如说,如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如何才能够达到心理健康,主要关注一些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之类的问题,对相信‘笔仙’这样的问题给予的关注不多。”

    张淑芳是北京同仁京苑医院副主任医师,在她接诊的患者中,不乏因玩“笔仙”引发的好奇、不解、恐惧以至于欲罢不能从而严重影响生活的案例。很多相信“笔仙”的人都否认有任何主观操作行为,“自己会走”的笔让他们既感到神奇又觉得恐惧。对这种现象,张淑芳解释说:“一个人身体的目标行为是在感官———通常为视觉———引导下由大脑发出指令的,这个指令由肢体或躯干完成,动作的完成还需要肌肉的张力———即适合的紧张度。人要持续保持一个姿势,需要不断克服地心引力,否则会向一侧倾斜,要不断克服倾倒就会形成环行动作。问‘笔仙’过程中,笔‘自动’画圈走的基本道理就在这里。”

    张淑芳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动作会因为习惯变成下意识的动作,在游戏中就会出现游戏者在不需要过多思考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向目标靠拢。”

    为什么很多人会在“笔仙”游戏中得到“正确”的回答呢?张淑芳解释说:“求仙者会在否定目标前显示迟疑,敏感的游戏者能觉察出来并渐渐向正确的目标靠拢,直到‘奇迹’出现。”

    “‘笔仙’现象值得重视。作为医生,我们有责任把神经生理知识告诉公众。”张淑芳说,“同时我们也提醒青少年,迷信害人害己,科学求知安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