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703601
湿温特点及其证治
http://www.100md.com 2005年8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387期
病证特点,证治概要,要言点评
     毛德西 河南省中医院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具有与一般外感热病明显不同的自身特点。诚如秦伯未所言“有时不但病家分不清,即医家亦疑不能决。”明清以来,医学家对此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使后人对湿温能有清晰的认识。今述其要,供同道临证参考。

    病证特点

    一、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发于夏末秋初雨湿季节,历经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其间,酷暑下迫,水气上腾,湿热絪蕴,口鼻吸受,感之者为湿温。虽然前人曾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仍以长夏雨季发病为多。

    二、以脾胃湿热证候为主

    长夏时节,肉食果菜,容易内伤脾胃,外界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内外湿邪相引,发为湿温。湿邪重者以脾困为主;热邪重者以胃热为主。湿热互结,便会出现以脾胃湿热为主的证候。

    三、病势缠绵,易于流行

    湿性重浊,黏腻淹滞,易遏气机,湿热裹结,如油入面,常留连气分,缠绵难解。故病程较长,古人称之为“秋呆子”。且具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

    四、脉无定体

    湿温病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多随证见,不拘一格。大凡阳明热盛者多见洪脉、数脉,太阴湿盛者多见缓脉、濡脉,而伤阴者多见濡细脉。故难以一定之脉而言之。

    证治概要

    湿温病的证候分类,以三焦辨证为主,兼顾卫气营血层次的鉴别。治疗方法以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淡渗利湿为基本治法,病入下焦营血,则有清营凉血熄风等法。

    一、上焦卫分证治(初期阶段)

    身热不扬(病人身觉热甚,初按其肌肤多不甚热,但久扪之则热势渐增),恶寒,无汗或少汗,胸闷不饥,口不渴,舌苔白腻,脉濡数。治宜芳香化湿,宣达透表,藿香正气散主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取藿香、厚朴、半夏、陈皮、白芷、大腹皮、茯苓皮、桔梗、苏叶、甘草。如头痛甚者,加荷叶、佩兰;湿甚苔厚腻者,加苍术、薏苡仁;脘痞不解者,加代代花、石菖蒲;不欲食者,加枳实导滞丸包煎;呕吐者,加竹茹、生姜。

    病在上焦卫分,忌用燥烈发汗剂,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否则,药后热势暂退,未几更高,更难以治疗。

    二、中焦气分证治(中期阶段)

    病踞气分,湿热之邪更趋猖獗。但湿与热往往显现偏重倾向。王孟英说:“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温热经纬》)归阳明则热重于湿,归太阴则湿重于热。湿热内郁气分,弥漫上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88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