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0715834
http://www.xiaoduweb.com 2005年8月29日 新华每日电讯
     专题: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投标企业抬价,招标单位听任宰割;药厂不敢投标,肥水流向经销商;低价药无人投标

    新华网北海8月28日专电(记者 梁思奇)“医院招标药品价格比药店零售高出近3倍”,新华社日前报道的北海市这一“怪事”引起药品监督部门关注。他们检查后发现个体药店并非出售假药,而是以远低于进价的价格卖药。

    8月20日,新华社以《北海医院怪事:招标药价较零售高近三倍》为题,报道北海市一患者在医院购买经招标购进的“耳聋左慈丸”与个体药店差价悬殊。8月23日,北海市食品药品监督局提供给记者的医药公司销货清单显示,个体药店购进此药单价为25元,却仅以9元卖给患者。个体药店的解释是:这种药很少有人购买,而且只剩下两瓶,所以廉价卖掉。

    北海市卫生局药品招投标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超过90%的政府招标采购的药品都要比个体药店价格高,目前的药品招标是一种“药厂烦恼、医院头疼、患者不得益”的方式,并且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怪现象一:投标企业抬价,招标单位听任宰割。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较少厂家生产的药品。有的药品只有两家或三家企业参加投标,他们互相串通抬价。有的药品为独家生产,企业投标后以没货为由不供应药品,或者声称投标时错报价格,医院出于需要不得不接受其重新报价。

    怪现象二:药厂不敢投标,肥水流向经销商。

    除了个别自己有销售网络的大制药企业,一般的制药企业不敢直接参加投标,尽管他们报价会比“过了一手”的经销商低,但如此一来往往会受到经销商的抵制,不再为其销售药品。去年曾经有一家武汉的制药厂参加北海市的药品投标,今年不敢再“造次”。

    怪现象三:低价药无人投标。

    药品生产过去由政府部门审批定价,一些药品定价低,利润微薄,制药厂不愿生产。有一种手术前使用的松弛剂“新斯的明”,每支0.8元,由于招标采购不到,北海市医院一度断档,只好到南宁求援;此外,像过去几元钱一瓶、每瓶100粒的“胃舒平”,也普遍缺货,虽然有疗效一样的替代药,但其价格要翻好几番。

    北海市卫生局一位负责人说,目前的药品招标,运作过程较为透明,对医院加价销售都有明确限定,但医院运行成本高,而个体药店经营灵活,进货渠道多,有的是代销、试销,价格自然低得多。“国家对药品定价逐步放开,北海市今年招标两万多种规格的药品,目前投标的已有1.6万多种,但报价较往年贵。药品是特殊商品,没有选择性,国家应该采取措施,限制放开药品定价后出现的这种倾向,否则最后受害的只能是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