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0781540
经声门气管插管麻醉发生杓状软骨脱位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5年第10期
     杓状软骨脱位是全麻气管插管的并发症之一,我院于1993年6月~2005年6月,外科手术行经声门气管内插管麻醉3076例,发现杓状软骨脱位8例。经请耳鼻喉科医师会诊确诊,行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全部治愈。为探讨气管插管发生杓状软骨脱位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杓状软骨脱位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62岁,平均50岁。4例为左外侧脱位,3例为左前内侧,1例为右前内侧,均为不完全性脱位。发生于择期手术6例,急诊手术2例。术中均采用静脉麻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的方法,静吸复合麻醉维持。8例气管插管4例较顺利,一次性完成。4例首次试插管失败,选小一号气管导管后顺利完成。拔管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声嘶、吞咽疼痛和饮水呛咳。纤维喉镜和间接喉镜检查:可见一侧杓状软骨红肿,声带固定,杓间区不对称,掩盖声门的后部,一侧声带运动受限,声门不能闭合,发声时声门有裂隙。

    1.2 治疗方法 8例均行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治疗。在以1%地卡因行表面麻醉后,以间接喉钳将杓状软骨声带突向内推压即可复位,或将杓状软骨肌突向内推压即复位。术后辅以激素、抗生素雾化吸入。

     2 结果

    8例行经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后,杓状软骨即恢复到原位,声带活动立即恢复,发音即刻改善,声嘶明显好转。随防1~3周,发音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

     3 讨论

    气管插管发生杓状软骨脱位临床不多见,且多发生于气管插管较困难者,或发生于顺利插管的患者[1],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声门裂是呼吸道最狭窄的部位,充分暴露声门是气管内插管成功的关键。本组8例杓状软骨脱位,可能与咽喉部肌肉本身薄弱,诸多软骨关节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差等解剖因素有关。此外,在操作中存在以下易致杓状软骨脱位的因素:(1)技术因素:本组8例有3例发生在年轻医师的X操作中,由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喉镜片插入过深,在做上提手法时用力过度,致杓状软骨脱位。2例为诱导麻醉不充分,引起患者吞咽及呛喉等动作致喉头上下牵拉,使杓状软骨内收脱位。1例为男性肥胖患者,舌体肥厚,颈短粗,声门无法暴露,插管困难,经助手按压环状软骨,仍不能暴露声门,因插管带有盲目性以致导管着力于杓状软骨使之脱位;(2)器械因素:另2例先插入F38气管导管,因导管偏粗,质地较硬,插管失败,后改插F36导管成功,推测可能因导管对杓状软骨施力过大而致脱位。

    有文献报道,在气管插管过程中,管芯使用不当[1],以及在拔管期间气囊未完全放气,亦可致杓状软骨偏斜而脱位[2],本文虽未发生此情况,但仍值得注意。杓状软骨脱位的诊断并不难。但由于杓状软骨脱位少见,早期症状多不典型,故外科医师和麻醉医师对此并发症容易忽视。原因有:(1)气管插管麻醉拔管后均有喉科症候群如喉痛、声嘶等;(2)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易忽视喉部症状;(3)术前置胃管患者,因胃管刺激喉部而被误诊为“喉炎”、“咽炎”。因此,对即使在麻醉过程中气管插管顺利,但拔管后仍有不明原因的声嘶、喉痛、饮水呛喉等症状,用抗生素、激素雾化吸入等治疗无效者,应首先考虑有否杓状软骨脱位。

    杓状软骨脱位发生以后,如不及时复位,声嘶不能恢复。被动等待脱位自行恢复是不可能的。诊断一经明确,应立即行杓状软骨拨动复位术,越早复位,效果越好。同时,也可缓解由此引起的医患紧张关系。

    预防杓状软骨脱位的关键是提高医疗质量,防患于未然。诸如在做全麻插管时,应有一定深度的诱导麻醉,完善的肌肉松弛;熟练正确的插管技术,按操作常规循序轻柔置入喉镜片;插管切忌过深;选用质地优良,大小适中的导管;拔管时气囊应完全放气。

     【参考文献】

    1 向阳,罗爱伦,任洪智,等.气管插管并发杓状软骨脱位5例.中华麻醉学杂志,1997,17(11):697-698.

    2 张增,胡岩生.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半脱位.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分册,1997,21(5):306-307.

    作者单位:1 276006 山东临沂,临沂监狱医院

    2 277500 山东滕州,滕州市儿童医院

    (编辑:若 木), 百拇医药(陈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