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0781550
糖尿病低血糖症33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5年第10期
     低血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因轻度、短时的低血糖症很易被纠正,故许多医生及患者未予重视,从而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现将我院2000~2004年救治的33例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作临床诊治分析,以供临床医生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3例患者均为长期门诊随访病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0~80岁,平均66.7岁。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29例。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糖尿病肾病15例,糖尿病神经病变11例,糖尿病心血管病6例。口服降糖药治疗者22例,其中服优降糖19例,达美康3例;胰岛素治疗者11例。

    1.2 临床表现 无症状2例,饥饿、头晕、心悸、出汗12例,意识恍惚、精神失常、判断力与定向障碍6例,昏迷17例,偏瘫1例,癫痫发作3例。

    1.3 实验室检查 33例血糖范围在0.1~2.8mmol/L。血钾小于3.5mmol/L 5例,3.3~5.5mmol/L 19例,大于5.5mmol/L 9例。尿酮体阳性1例,血气分析pH小于7.35 1例。

    1.4 治疗与结果 3例口服糖水后好转,16例在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100ml后在15min内好转,其余14例在静脉推注高渗糖液后继而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激素等药物治疗,其中12例在30min内清醒,问答准确,四肢灵活自如,2例未能清醒,1例于发病5h清醒后再度昏迷,经持续静滴葡萄糖注射液,并监测血糖,于发病第5天死亡,另1例从未清醒,发病第3天死亡。死因是低血糖同时合并肝、肾、心脏疾病,严重感染造成致死性低血糖而死亡。

     2 讨论

    (1)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可无症状或血糖很低时才出现低血糖表现,与中枢神经对低血糖适应增强而未能识别血糖降低及自主神经病变有关[1]。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临床表现,需加强对这种低血糖的识别,防止不良后果发生。

    (2)治疗中磺脲类药物,尤其是优降糖过量和应用不当是引起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本组因服用优降糖而致低血糖症19例,发生低血糖的最小剂量为2.5mg/d。优降糖等磺脲类降糖药物引起的低血糖症往往反应较为缓慢,持久产生低血糖持续时间长且不易被发现,难以纠正,易反复发生低血糖,病死率高。本组死亡的2例患者均为服用优降糖而发生致死性低血糖,其中1例曾清醒后再度昏迷,另1例从未清醒,曾在血糖调整正常后再度发生低血糖。

    (3)由于胰岛素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低血糖症一般发生快,易被发现。本组11例因使用胰岛素治疗发生低血糖症,其中5例是因使用胰岛素过量,4例是饮食减量,2例是活动过量。对于清晨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在晚餐前注射胰岛素时加量。此时应鉴别是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还是Samogyi现象,前者为晚餐前用量不足,后者为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显示胰岛素过量,因此应在夜间分段监测血糖[2]。

    (4)肝肾功能状况与低血糖有明显相关性。由于肝肾功能障碍或损害时可延缓和减少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形成蓄积从而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长、年龄大者,肝肾功能损害越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对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最好选用糖适平和短效胰岛素治疗,并及时监测血糖。

    (5)糖尿病低血糖症多发生在老年人,与老年人进食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肾功能减退有关。因此对老年人要了解饮食及脏器功能情况,酌情调整降糖药物用量。本组低血糖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6.7岁。

    (6)对低血糖症意识清楚者口服一定量糖水即可纠正。对较严重或昏迷者需迅速静注50%葡萄糖40~100ml,亦可很快纠正。对于顽固性低血糖者需要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暂停使用长效口服降糖药物优降糖,因其半衰期长容易反复发生低血糖,需在病情取得控制后密切观察血糖变化,使血糖维持在8.33~11.1mmol/L,以利于受损脑细胞恢复。在静脉推注50%葡萄糖病情好转后最好持续滴10%葡萄糖2~3天,以防止低血糖症再发生。

    (7)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主要是用药不当和过量所致。其死亡率较高的原因则主要是发现、治疗不及时。注意向患者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这对预防严重低血糖发生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1.

    2 刘新民.实用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769.

    作者单位: 510660 广东广州,武警广东边防总队门诊部

    (编辑:若 木), 百拇医药(孙振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