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5年第10期
编号:10781585
病毒性肝炎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5年第10期
稿,1病原学[4~7,2发病机制,3病理改变[11,12],4流行病学[13~15],5临床表现[15,16],6并发症,7辅助检查,8诊断,9鉴别诊断,10预防,11治疗措施,12预后,[参考文献]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我国是个肝炎大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只有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才能减少疾病发生。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5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过粪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两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病人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症状。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3]。

     1 病原学[4~7]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其形态为无囊膜的20面体呈立体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25~29nm,内含单股正链RNA基因组,病毒基因组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体系统。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 60min及pH3的酸性环境,但在100℃ 5min、氯1mg/L 30min、紫外线照射1h,甲醛1∶4000 37℃ 72h均可灭活。HAV在体外培养已获得成功,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猴胚肾细胞、人肝癌细胞、人胚二倍体或纤维细胞、羊膜细胞等多种细胞中生长繁殖。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个42nm有外壳(HBsAg)和核心(HBcAg)组成的DNA病毒,HBV的核心由DNA、DNA多聚酶、HBcAg和HBeAg组成。病毒颗粒的表面成分均以球状(直径约为22nm)和管状(直径约22nm,长约230nm)形态存在,是主要的外壳蛋白成分,称之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基因组外侧为负股,含约3200个核苷酸,该股上有4个开放编码区,即外壳蛋白编码区,核心蛋白编码区、X蛋白编码区、聚合酶编码区。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通过血行传播, HCV是一个有外壳,大小为30~80nm的单股正链RNA病毒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8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