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998351
细菌性痢疾中医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2日 中国中医药信息网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大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终年均有发生,但多流行于夏秋季节。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中毒性痢疾比较集中发生于儿童。本病属中医学“痢疾”范畴,《丹溪心法·痢》中有“是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又说“痢赤属血,白属气,有身热,后重,腹痛,下血”。对本病发生的证候及传染性均有详细的论述。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病原体为痢疾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痢疾杆菌根据血清学生化及抗原构造不同而分为4群:甲群(志贺氏杆菌及舒氏杆菌)、乙群(福氏杆菌)、丙群(鲍氏杆菌)、丁群(宋内氏杆菌)。甲乙丙3群还可分出若干血清型和亚型。各型痢疾杆菌均可产生内毒素,志贺氏菌还能产生外毒素。各菌群之间并无交叉免疫,病后产生的免疫力,除甲群较强而稳定外,其余各属均较弱且维持时间短暂,易出现复发的再染。

    在外界环境中对热、干燥、日光照射抵抗力较弱,而对寒冷、潮湿耐受较强,一般消毒剂能将其杀灭。

    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急性期患者排菌量大,容易传染。慢性患者易被漏诊,为流行期间重要传染源。慢性病人及带菌者,排菌量不多,但排菌时间长,故对本病传播起重要作用。痢疾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借带菌的食物、饮水等经口而感染。特别是污染粪便的脏手与苍蝇对病菌的传递起着一定的作用,人群有普遍的易感性,儿童感染菌痢的机会较成人为多,故发病率也较高。 现代医学病理:

    当病菌进入胃肠道时,若机体抵抗力较强,常可被胃酸杀灭。若机体抵抗力较弱,病菌数量又多,胃酸不能将其全部杀灭,则病菌可经小肠进入大肠,迅速繁殖分裂,释出毒素(志贺氏菌感染还可释出外毒素)。毒素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高热、脑水肿等症状;毒素经肠粘膜排出,引起结肠过敏和粘膜损害,有利于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造成结肠粘膜弥漫性炎症,排出脓血粘液样便;毒素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以致阵发性肠蠕动增强和痉挛而产生腹痛、腹泻;炎症刺激直肠肛门扩约肌而产生便意,出现里急后重。若人体抵抗力低下,神经调节失常及肠道原有病变,或伴发寄生虫症以及细菌抗药性形成等,则易转成慢性。 病变主要在大肠,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急性期结肠粘膜充血、水肿,有大量粘液及纤维蛋白渗出,形成假膜,继而粘膜坏死脱落,形成弥漫性浅表溃疡和小出血点。约经1周后,病变逐渐消退,溃疡愈合而不留明显瘢痕。慢性期主要为粘膜溃疡扩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33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