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792376
结缔组织病与人细小病毒B19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2005年第2期
     结缔组织病是指与自身免疫性有关,侵犯多系统的组织、器官中疏松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基质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及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黏液水肿、纤维蛋白样变性和坏死性血管炎。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一些病毒感染的相关证据,其中研究相对较多的病毒是人细小病毒B19(以下简称为B19病毒)。从近10年的相关文献中可以发现,B19病毒与结缔组织病密切相关。

     1 B19病毒的致病机制

    B19病毒是一种小的无包膜的DNA病毒,具有嗜红细胞性,感染人体后主要在红细胞核中进行复制,依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有无潜在的疾病以及侵入的器官不同,临床表现会有所不同。B19病毒感染广泛存在,有资料表明感染率为20%~30%,感染后2/3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临床过程。一般为轻度感染,在造血功能和免疫缺陷的个体表现为严重的疾病或慢性过程。由于病毒的直接感染和所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致使感染细胞溶解,功能障碍,当机体免疫缺陷或受感染后多表现为自身免疫应答和(或)免疫复合物型损伤。某些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中,成为宿主基因的组成部分,病毒基因可随宿主基因在子代细胞中表达,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到血管、肾小球底膜和其他组织,引起关节炎、血管炎、肾炎和结节性红斑等。健康人接种感染后,疾病分成两个阶段:(1)出现与病毒血症有关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不适、肌肉痛和轻度瘙痒;(2)从接种后15~17天开始,包括红斑、关节病和瘙痒,一般成人症状比较重。此病毒感染后有自限性,但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受损者可发展为持续感染,通过免疫介导,诱发其他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病情。人体P抗原是B19病毒致病的物质基础,P抗原不仅分布在在红系祖细胞,还广泛分布在巨核细胞、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上[1],P抗原分布的广泛性以及B19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如: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单核细胞、T细胞的激活所致细胞因子的变化[2] ,抗DNA抗体、抗淋巴细胞抗体的产生等,增加了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导致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另外B19病毒非结构蛋白NS-1可能参与持续性、活动性B19病毒感染及非红系细胞破坏的过程[3]。

     2 B19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

    2.1 B19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与SLE相似但非SLE 日本学者Koichi[4]认为B19病毒可以引起结缔组织病样综合征,这种症状的一般特点是面部皮疹、关节炎和自身抗体(ANA、RF)产生,这些表现和SLE的发热、面部皮疹、多关节痛和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很相似,他提醒必须充分认识这种病毒感染,并须对狼疮样肾炎与B19病毒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中枢神经系统狼疮与B19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或狼疮样肝炎与B19病毒引起的肝炎相鉴别。石军[5]也认为B19病毒感染后临床表现与SLE十分相似,两者均有发热、皮疹、关节痛、肌痛、血细胞减少、低补体血症,抗-DNA及抗核抗体阳性。他对Nesher报道9例B19病毒感染病人和复习文献报道的10例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关节痛、肌痛及抗核抗体阳性病人且多数在数周内症状消失,少数病人可持续半年以上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与SLE相似的症状是B19病毒感染并非SLE。临床上对疑似病人除SLE的相关检查外,还应检查血清抗B19-IgM及IgG或用PCR方法检测血清中B19DNA以便排除B19病毒的感染。

    2.2 SLE合并B19病毒感染或B19病毒感染是SLE的主要病因之一 B19病毒感染人体首先侵犯血液系统,同时全血细胞减少或溶血性贫血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Trapani等[6]对最初诊断为SLE的4例B19病毒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预后回顾,发现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皮疹、关节痛、全血细胞减少、自身抗体阳性、低补体血症,并证实B19病毒感染的存在。Moore等[7]报道了7例B19病毒相关性SLE,均有关节痛与衰弱,6例有面部皮疹及ANA阳性,2例RF阳性,7例B19-IgM均为阳性,IgG滴度均升高。曹玉红等[8]提出已证实B19病毒感染不仅可引起类似SLE样的症状,而且SLE患者继发B19病毒感染后还可使症状加重。肖进益等[9]对24例SLE进行检测,B19病毒感染率达41.67%(P<0.01),提示B19病毒感染或者有潜在感染或有该病毒复制,病毒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或超抗原作用等机制破坏自身耐受作用,导致免疫调节失常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病例中B19病毒抗体类型以IgG为主,仅2例IgM阳性,其中1例合并有血小板减少症,1例有血小板减少、心脏增大、肾损害,并且在疾病活动期,提示应注意SLE患者中B19病毒IgM是否与SLE脏器损伤及SLE活动性有关。

     3 B19病毒与关节炎的相关性

    1985年White和Reid等相继报道B19病毒与人类关节病相关。随后国内外许多文献报道B19病毒不仅可致急性关节炎,而且可引起成人慢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RA)或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RA)[10]。成人典型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伴关节肿胀及晨僵现象,起病突然或慢性起病,病程一般1~3周,最长达数年。也有报道为单关节炎或小关节炎,主要侵及膝关节、指(趾)间关节。在儿童,病程大多为非对称性,多发性、疼痛明显,以手、足小关节为主,急性起病,病程短或呈一过性关节炎或关节痛,可伴关节肿胀及晨僵现象,但不如成人明显,病程约1~2年。符合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除关节症状外,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不适等全身症状。

    B19病毒致关节炎的机制尚不清楚。Cassinoptti等[11,12]认为B19病毒引起慢性关节炎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认为人关节滑膜上有B19病毒特定结合位点。丁景春等认为[13] 对已经明确诊断为RA的病情稳定患者,血清中B19病毒感染为阴性,而RA病情活动者血清和滑膜B19病毒阳性率明显升高, B19病毒在RA患者体内分布于血液和滑液中直接启动RA患者易感机体的免疫反应或其他对RA具有致病性的协同因素,诱导机体发生RA自身免疫反应过程,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关节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滑膜绒毛生长、关节软骨破坏,致使关节炎症发生并反复发作,加重关节结构破坏。另外,B19病毒感染RA患者,除多数表现为低热、全身肌肉关节僵硬和关节肿胀加重外,伴血沉、类风湿因子和细胞反应明显增高,RA发生或急性活动期。Takahashi等[14]研究认为,B19病毒作用的靶组织可能除关节外,还有骨髓B19病毒可持续存在于关节和滑膜,后者可能更为重要,作为感染源,刺激或启动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发病。日本学者富田哲也等[15]认为RA病灶在骨髓,关节滑膜增殖变化是对骨髓炎症的再次反应。成胜权等[16]发现RA患者骨髓组织各种细胞活性增强,淋巴细胞对慢性炎症的持续起一定作用,骨髓组织间质细胞与关节滑膜细胞非常相似。他还支持B19病毒刺激机体产生IgM,并在关节滑膜上产生免疫沉积复合物的观点,因为B19病毒相关性关节炎有相当部分患者符合RA的诊断标准,而患者存在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部分患者自身抗体阳性及细胞因子(IL-6、IL-8、肿瘤坏死因子等)异常[17]。

    总之,B19病毒所致的或相关的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免疫介导反应、B19病毒直接侵犯滑膜和骨膜、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4 B19病毒与其他结缔组织病的相关性

    目前研究较多的除SLE、RA外,还有报道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有关。Leruez[18]等通过对38例患有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及对引起脉管炎的肝炎病毒的分析发现抗HBs-IgG阳性为21例(55%,)而特异性B19-IgG阳性为25例(66%),说明B19病毒与结节性多动脉炎相关更大。目前皮肌炎的病因还不是很明确,可能和病毒、细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其中B19病毒的意义仍需更多的病例支持。

     5 结缔组织病B19病毒感染临床研究的意义和前景展望

    国内外学者在B19病毒的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发现B19病毒与结缔组织病密切相关,如上文所述,他们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免疫学机制等多方面研究得出各种结论和做出一些假设,但是对B19病毒与结缔组织病相关性的研究尚不明确,还需大量的临床工作去证实。只有明白了其致病机制,才能正确的指导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B19病毒感染所致关节炎、SLE等病程多自限,对症处理或用非类固醇类抗感染药即可使疾病缓解,用免疫抑制剂将延长病毒作用时间,导致B19病毒持续感染[19]。临床上有部分B19病毒相关性关节炎发展为慢性关节炎或符合RAR的RA 或JRA,这部分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可使用IVIG治疗,其机制为IVIG含大量抗B19病毒的IgG,可有效中和B19病毒,临床疗效满意。但最近有报道IVIG仍有传播B19病毒感染的危险[20]。

    从近10年关于B19病毒的资料来看,与结缔组织病的相关性缺少系统性研究。机体免疫缺陷易致B19病毒持续慢性感染,而持续慢性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有基础的结缔组织病,再感染B19病毒后,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这两者的关系比较复杂。另外,与B19病毒相关的结缔组织病有无共同的致病机制还不明确。上述的结缔组织病都有明确的皮肤表现,属于皮肤科的常见病,所以我们应利用血清抗体、抗原检测、电子显微镜及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通过对每一病种B19病毒感染情况和临床资料的分析,有望在阐明结缔组织病与B19病毒相关性机制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Young NS.Parvovirus infection and its treatment.Clin Exp Immunol,1996,104(Suppl):26-30.

    2 Wagner AD,Goronzy JE,Matteson EL,et al.Systemic monocyte and T-cell activation in a patient with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Mayo Clin Proc, 1995,70(3):261-265.

    3 Von poblotzki A,Hemauer A,Gigler A,et al.Antibodies to 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 of parvovirus B19 in persistently infected patients:implications for pathogenesis.J Infect Dis,1995,172(5):1356-1359.

    4 王晓彬,崔勇丽.成人细小病毒B19感染.日本医学介绍,2003,24(6):273-274.

    5 石军.人类B19病毒感染与有关疾病的关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8):500-501.

    6 Trapani S, Ermini M, Falcini F.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 :its relationship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emin Arthritis Rheum,1999,28(5): 319-325.

    7 Moore TL, Bandlamndi R, Alam SM, et al. Pavovirus infection mimick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 pediatr population. Se min Arthritis Rhcum,1999,28(5): 314-318.

    8 曹玉红.人类B19病毒感染与小儿风湿性疾病关系的探讨. 中华儿科杂志,2001, 39(11):662-664.

    9 肖进益.细小病毒B19感染与SLE发病关系的探讨. 福建医学,2001,23(5):51.

    10 成胜权,张国成.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B19病毒感染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477-479.

    11 Cassinoptti P, Burtonboy G, Fopp M. Evidence for persistence of human parvovirus B19 DNA in bone marrow.J Med virol, 1997,53(3):229-232.

    12 Soderlund M, von Essen R,Haapasaari J.Persistence of parvovirus B19 DNA in synovialmembrances of you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chronic arthropathy.Lancet,1997,349:1063-1065.

    13 丁景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及疾病活动与人微小病毒B19感染的相关性.中国临床康复,2003,14(27):3750.

    14 Takahashi Y, Murai C,Shibata S.Human parvovirus B19 as causative ag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14):8227-8232.

    15 富山哲也,越智隆弘.慢性关节リウマチに认められる骨髓异常.医学のあゆみ,1997,182(9):538-543.

    16 成胜权.人细小病毒 B19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3):1242-1213.

    17 成胜权.人细小病毒 B19感染与儿童关节病.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10(3):125-127.

    18 王晓明.人微小病毒B19致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8,9(2):73-77.

    19 曹玉红.结缔组织病患儿B19病毒感染的意义.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5):56-57.

    20 Erdman DD, Anderson BC, Torok TJ.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parvovirus B19 from intravenous immune giobulin.Med Virol,1997,53:233-236.

    作者单位: 530011 广西南宁,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皮肤科

    (编辑:刘 俊), http://www.100md.com(肖汉文 李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