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 2005年第1期
编号:10793502
中风不是风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5年第1期
病因病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1唐汉以前,中风多是混称,2宋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3明清时期,中风非风说形成,4近现代,揭示中风病理本质,5小结
     【摘要】 脑卒中是危急重症,为脑血管意外所引起,中医学称之为中风、偏瘫、暴厥、薄厥等等,临床极为常见。正确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对提高预防和治疗效果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从四个不同历史时期脑血管意外疾病的认识进行了归纳,认为唐汉以前,认识中风以外邪入中为主,对中风认识处于朦胧阶段;宋金元时期,以内虚邪实为基础,开始重视病因的研究,是正确认识该病的转折阶段;明清时期,以张景岳为代表,否定外风之说,认为是“内伤积损,颓败而然”,是对本病认识的渐趋成熟阶段;当今借助科技的发展,对血和血管进行直观研究,病因虽尚未完全明确,但认为本病与基因、血液粘度、血液流速、血管变性等多因素复杂影响相关,是对本病认识的日益清晰阶段。

    【关键词】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中风属危急重症,临床极为常见,按传统认识,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亦即真中和类中之分。真中风往往是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脉络闭阻而昏仆、半身不遂等症;类中风多是真阴亏损,阴不涵阳,阳失潜敛,变化腾越,带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隧,蒙蔽清窍而成。自《内经》以下,历代医家处在不同的环境,依其各自的所见,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均有探讨和发挥,但意见颇不一致。

    1 唐汉以前,中风多是混称

    将偏枯作为中风的主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这一半身出汗,半身无汗之证由外风所伤,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再如《风论》:“风中五脏之俞,亦有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偏风”,“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等。在厥证中,如暴厥、薄厥等,和脑血管意外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如《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是指由精神刺激导致气血上逆所产生的卒然昏厥,以今日之临床所见看,其内在的病理本质多是颅内血管破裂所致。《大奇论》气暴逆于上而卒然仆地,不省人事的“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