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 > 学术论文 > 正文
编号:10831014
新世纪耳穴诊治学术发展论坛论文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7kb)。

    经络学说是耳穴诊治的理论基础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乔正中

    耳穴诊治的基础理论是什么,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基础理论,耳穴诊治将沦为江湖医术,进不了科学的殿堂!

    近代的耳穴诊治是在P·诺吉尔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法国的医学博士,诺吉尔自然难以深刻理解经络学说,他提出了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后来又发展为三位相学说,1975年诺吉尔和R·Bourdiol又提出了全身各系统的新耳穴图。在我国,由于胚胎倒影与生物全息理论不谋而合,有的耳穴工作者把生物全息作为耳穴诊治的基础理论。由于胚胎倒影概括不了许多新耳穴,于是又有人提出多级全息的概念。张颖清教授认为克隆技术的成功是生物全息的最好证明。可是对针灸来说,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是针刺每一个细胞都可以治疗全身的各种疾病的。

    人们也引用诸如"耳为宗脉之聚"、"十二经皆聚于耳"等《黄帝内经》中的名句,把经络学说也作为耳穴诊治的理论根据,但是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其耳穴的概念也与经络的气穴不同,恐怕更多的是出于民族情结。

    关于经络,《黄帝内经》中有很具体细致的描述。《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就是说"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所以"络"是经脉上横向支出的分枝。竹木分枝的地方叫做"节",所以笔者认为《内经》中的"节"是指经脉上横向支出络的地方。《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古人"穴居野处","穴"是人居住的地方,所以也将神气游行出入的"节"称之谓"气穴"。人们望文生义,以为"络"是像蜘蛛网一样网络全身,这是不正确的。《灵枢·经脉》篇说的非常明白:"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络脉合于皮中处,《黄帝内经》中没有命名,笔者将其命名为"经络口"。综上所述,经、络、节、经络口的结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经、络、节、经络口的结构模型

    宇宙间的事物往往惊人的相似,原子中的电子绕原子核旋转与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旋转就是例子。经络也像现在的地铁一般,经脉就好比是铁道线,节就好比是地铁车站,络就好比是车站到地面的通道,经络口就好比是地铁的"出站口"、"进站口"。

    《灵枢·经脉》篇说:"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过客主人前。"《灵枢·经脉》篇又说:"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所以耳脉是经脉的"支者",就像是从树干的大树枝上支出的小树枝,所以它的结构也是像上图一样的,只是较为细小一些而已。

    尉迟静"以'超感型经络敏感人'为对象,针刺井穴的刺激感传,在四肢与躯干的循行路线基本符合古典文献记载,刺激感传到达终点穴后,都能继续上行,远传耳廓之上。...... 各条经脉入耳的刺激感传通走全程,相同井穴的经络感传在耳廓上都有其相同的分布规律;不同井穴的经络感传在耳廓上都有其不同的排列法则。......受检者都能体察得十分清楚,两侧同名经脉所构成的耳经络路线恰似'镜像',在重复中图象可以再现。"

    经络口又好比房子的门窗一样,平时是关闭的,定时打开透透空气,这应是"子午流注"中说的穴的开阖。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入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注于脏腑也。"这里的"腠理"应为经络口。所以疾病传变的途径应是这样的:

    病邪-→经络口-→络-→节-→经-→脏腑

    遭病邪入侵的经络口就像强盗撬门入室一样,门关不严实了。"有诸内必有诸外。" 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络口来。这些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口,笔者称为"病经口"。 笔者发现,病经口的皮肤电阻具有不稳定的、起伏变化的动态特征,称为"变阻点",可用电子学的方法将其探测出来。

    针刺为什么能治病?从电化学知道,当金属与溶液接触的时候,两者的界面上要产生"界面电位差",金属针与体液接触自然也要产生界面电位差。另一方面,从电生理知道,细胞膜内外存在约-90mV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当细胞受到激惹时,膜电位要改变。所以针刺时会产生和诱发电信息。因此,笔者认为,从表面上看是针的机械刺激在起作用,实质上是针产生的界面电位差和针的刺激诱发的膜电位的改变这些电信息循经感传,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如上所述,针刺治病既是电信息在起作用,那么可以、也应该以电代针,以电信息取代针刺。电信息应施加在什么地方?病经口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时电信息将沿如下路线传导:

    电信息-→病经口-→孙络-→络-→节-→经-→脏腑

    病经口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它的波型也因病而异,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项指标。笔者称这种从病经口提取信息辅助诊断,从病经口输入电磁信息进行治疗的方法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是笔者为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设计的专用仪器,具有探测、治疗两种功能,用探针在体表或耳郭探测,当探针触及病经口时,诊疗仪即发出声、光信号。找到病经口后,毋需刺入皮肤,不要移动探针,只要拨过开关,即可输入电磁信息进行治疗。

    变阻点到底是不是 "病经口", 经络口电信息诊疗法能不能治病?我们还应该通过科学实验和临床来验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针麻组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针麻组的《人耳廓实验性反应点的形成及其针刺镇痛效应》的实验研究,在腹部阑尾切口(麦氏点)处,以电热丝进行热刺激,用温度自动记录仪记下受试者的痛阈和耐痛阈,即开始有痛感和达到难以忍时的温度。致痛前先对耳郭用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进行探测,记下致痛前就存在的变阻点,然后在麦氏点致痛,再按预测时同样程序在耳廓探测,确定有无实验性反应点形成。经对20 名健康青年致痛120次,左耳出现反应点120次,右耳出现反应点118次,仅2次未出现。反应点出现的部位均在对耳轮上与对耳轮下脚下缘同水平处,与耳穴"腹"和阑尾炎病人腹痛反应点相当。这一实验证明了变阻点是实验性致痛形成,是病经口。在反应点形成以后,以电脉冲诱导35 分钟,再进行痛阈和耐痛阈的测定,有时阈值可提高到皮肤已经烫伤(男60℃、女58℃),而受试者并不觉察的程度。作为对照,在非反应点以同样的方法诱导,则耐痛阈或则降低(男组),或则无显著提高(女组),这进一步证明了反应点"腹"确系"病经口"。(见《全国针刺麻醉学习班资料选编之二》, 人民卫生出版社,P139-148)。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张栋、李志超等将经络口电信息诊疗仪输出的波形用记录仪描记下来,对65人进行了1062穴次(耳穴)的检测,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证明了: ①变阻点是病理反应点,是病经口;②变阻点出现的部位与疾病有关,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③变阻点的波形多种多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