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314
热议医改之大事实录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1期(总第2254期 2006.01.02)
     一

    《医院报》引发公众议题

    【事件】2005年5月16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最新讲话,并以他的原话“市场化非医改方向”作为标题。

    这只是事件的开端。到6月20日,《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的这篇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很快,这一观点被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大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点评】事物的发展总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医院报》和《中国青年报》的“发声”也许只是偶然,却暗含着整个医疗制度改革进程的种种弊端和给公众带来的持久痛楚。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事件也广泛引发了民众对医疗机制改革方向的再度审视。
, 百拇医药
    二

    国务院研究报告强调政府职责

    【事件】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报告作出评价:“医改基本不成功”。此项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近20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所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力度不够、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点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次回归,可能是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一个新起点,也可能是全盘推翻后的重新来过,尽管我们更愿意相信是前者。但是,对于错误的剖析,肯定是为了确定新的正确方向。市场化曾经被看成是医疗制度改革的指路牌,但是,在药价愈降愈高、看病越来越难的情形下,普通民众和政策制定者都开始意识到一个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医疗事业的公益性本质。

    三
, 百拇医药
    专家为医改平反

    【事件】2005年8月27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评估与展望”改革形势分析会上,部分专家提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功在其外”,应该正确地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评估。在这次会议上,有关专家特别提到,我国医疗服务的“市场化”只在很小范围和很少的区域如辽宁海城、江苏宿迁出现过,把公立医院出售给私人,变成民营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院,而90%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依然是国有的按病床和门诊量的比例。如果要把“看病难”和“看病贵”归罪于市场化,那也主要发生在公立医疗机构,应该把它归结为“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更合适,这是一种“伪市场化”。

    【点评】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在我国远没有达到高度健全的程度,其他行业如此,医药行业亦如此。从这个层面上讲,指责医药产业的过度市场化,似乎就显得有些牵强,让市场来承担医改不成功的全部罪责,也难以自圆其说。但是,根本与枝节不可混为一谈,公益性的本质不可变,政府主导的方向就不可变,在这个前提下,市场机制也就是个手段问题了。
, 百拇医药
    四

    “新医改方案”风波

    【事件】2005年9月7日,有媒体传出消息,卫生部政策法规司雷海潮处长9月5日在上海举行的“2005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一份关于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新方案,经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长时间讨论修订、几年间数易其稿,目前方案的重大框架已经形成,相关各部委对此方案也已达成共识。”一时间,社会各界对医改的关注度更高了一层。

    但是,此后不久,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外界证实:这则消息是不实的。他指出,只要医改方案没有正式公布,其内容就仍处于研究和探讨阶段。上述消息把不具专家姓名透露的言论与卫生部官员接在一起,有混淆视听之嫌。

    【点评】新医改方案的负担不轻,要在众望期盼之中将医疗卫生体制引入兼顾各方利益、保证持久效力的轨道中,需要的是政策制定者们的审时度势和深思熟虑。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期望某项新的政策法规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医疗体制改革作为我国众多改革事项之一,依然任重而道远。
, 百拇医药
    五

    世行关注中国医改

    【事件】2005年11月3日,世界银行公布了特别专题报告——《改革中国的卫生系统》,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给出了明确和比较系统的意见。世行报告认为,二十年来,虽然中国政府的实际卫生支出不断增长,但中国政府的卫生支出却不成比例地使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受益,即大部分花费集中用于城镇医疗保险计划和补贴城市医院。在对于医疗卫生投入不平衡这一点的判断上,世行实际上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不谋而合。

    【点评】既然已经把问题提了出来,就不妨将它抖落得更彻底些,国内的自我剖析再加上国际方面的中肯意见,也许能够将中国医疗体制中已往藏在面纱下的暗疮清理透彻。从国际上的关注度来看,中国的医改难题也不能只看成是自家门前扫不净的积雪,一个如此庞大的医药市场将在怎样的体制规则下运作,恐怕也是众多境外企业所密切关注的。

    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元旦特刊, http://www.100md.com(胡小洁 整理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