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502
药价“七寸”在新年的摇摆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9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4期(总第2257期 2006.01.09)
     观察|Observation

    医院成为政府的提款机?尽管关于药价问题的探讨已经逐渐让人们失去新鲜感,但随着问题的深入,一些新的发现仍然强烈地刺激着我们不太敏感的神经。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在新年的第三天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某些地区,地方财政不但不能顾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还从医院的积累中提取资金做非医疗卫生经费;某经济欠发达地级市,政府财政不但不投入,还从人民医院提取500万元给政府公务员发工资;某经济发达市,从一家大医院提取1000万元用来发展经济。

    “医院反哺政府”迅速成为2006年大众传媒热议医改的第一冲击波。这位曾在上世纪90年代自费赴美留学的卫生官员同时透露出来的数据一样让人心情沉重。即便是在广东这样被认为发达的沿海省份,由于经济原因未住院的患者,城市达56%,农村达75%。湛江、汕头、梅州、珠海等四市展开的调查显示,只有6%的受访者认为医疗消费没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政府可以从被卫生行政部门任命的院长那里提取资金,而医院在现实中又不得不采取市场化经营。这就是被《财经》2005年度话题“药价之谜”所称为的“最坏的组合”。他们引用哈耶克的告诫,彻底的计划经济与彻底的市场经济都可以是有效的,但这两者的混合却注定是一场悲剧。

    问题的核心再次指向当下药价难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投入的程度与医改的方向。卫生部部长高强1月5日的广东之行恰好满足了传媒新的期待。“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卫生事业的部分,第一句就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他说,实际上,政府投入占的比例已经有所上升,2002年占15%,2003年上升到17%,2004年的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总的方向应该是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医疗卫生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方向不能改变。

    对于争论激烈的医药分业,这位卫生部长表达了他的理想期待:医药分家不能采取“切割法”,要采用“置换法”,即政府财政补助置换出医院的药品盈余部分,使得医院不必靠卖药来维持运作。在他眼里,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管理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药品流通环节太乱。

    事实上,一直令制药企业不大愉快的药价管理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宏观调控的强势。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对部分药品从出厂环节制定价格进行试点的通知》,开始对部分药品的出厂价进行管理。这被认为是实行药品“明码标价”的前奏。行政主管部门希望采用出厂价、零售价两头堵的方式,来控制流通环节导致的“价格虚高”。新成立的药品价格评审中心,正对药品价格进行成本调研。药价调控的步骤越来越大,而它对“药价虚高”这一命题的影响空间却一直争议不断。

    一个值得注意的表达是,“药价虚高”正在分化成看病难,看病贵。在计划与市场之间摇晃的药价“七寸”难题,显然已经超越了单纯药价本身的探讨范畴,这样的一种变化在新的一年里充满想象。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4期, http://www.100md.com(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