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87857
勇敢地试一试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8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8期(总第2261期 2006.01.18)
     原料药论坛|APIs Forum

    刚一进入2006年,我国原料药领域就好像打了个盹,进入一种近乎迷惘的状态——企业面对摊在眼前的年终总结、年报,以及马上就要动手编绘的三年、五年规划,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一方面,“大宗原料药没什么搞头”的情绪经过几年的酝酿,已经普遍弥漫业界,新年仍然没有新的转变;另一方面,华海、海正等在前几年被业界捧为开创利润新增长点之经典的特色原料药企业业绩普遍下滑,高额利润的光环不再。虽然华海、海正即便钱挣得盆满钵满也不会放错到别人的腰包,但此次他们的钱没挣好,却给业界那些似乎从他们身上看到一丝光明的其他同仁予以沉重的心理打击,顿时乱了方寸。这个时候,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现实需求上,谈论如何创新都成了多数原料药企业不二的话题。

    可惜,创新不是靠“谈”就能出来的,至少是要试试才有可能。因此,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去试,就决定了“谈”的意义所在。

    决定医药工业创新的力度和成就的,无外乎就是研发的投入和规格水平。但是,研发的投入又和企业市场的短期成长呈反相关关系,这点在资金较为短缺的我国多数中小原料药企业的表现更为甚之。在国外,一个创新药的研究成本已经接近10亿美元,而我国由于人力成本(创新药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低廉,科技人员的报酬仅相当于国外的1/5到1/10。按照这个口径换算,就是人家用10亿美元研制一个新药,我们至少也应该用10亿元人民币。显然,我国目前仍没有哪个制药企业能拿出10亿元搞研发,能拿出2、3个亿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这些数字对于我国多数原料药企业而言,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还不够。
, 百拇医药
    倘若退一步回来讲,新药难做了,花上几百万搞些技术创新也总有可能吧!然而,不少企业也许并不这么想。“我们根本没有财力和精力去投入搞研发,再不赶紧找个产品把市场做起来,恐怕连汤都喝不上了。”这位国内某原料药企业老板的观点就足以说明问题。把几百万投入到悬而未决的研究当中,还不如赶紧找个市场好的产品代理或者购买现成的技术来得直接和低成本,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购买低廉的人力去开拓市场,尽快赶在产品利润尚好的时候扩大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率相对还高些。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自主创新似乎被边缘化了。

    显然,原料药产业要自主创新,其关键问题是如何让企业愿意或不得不去试试。

    去年9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任德权在第四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认为,我国目前的人才和队伍已经具备了进入第一档次国家(具有的创新药物能力)的基础,尤其是化学原料药领域,但目前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机制问题和财力问题,说到底还是机制问题。

    原料药企业资金的制约固然是个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多种相关的激励机制仍没有完善或建立起来。首先是有效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合理的人力成本评估机制。能源和人力成本低廉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但如果产业升级后仍依仗此优势发展,那自主创新将步履艰难。因为,能源和人力成本不能有效瞬时地反映到市场竞争上,企业依仗这种优势,只要拼命扩大产能规模,就可获得可观的利润。有效的机制应该是让那些能源和人力消耗巨大的企业退出市场,鼓励技术导向型企业占据市场。其次是政府资金和政策进入研发创新领域的有效机制。针对我国企业的特点,政府的支持是必需的,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些基础研究一定要政府投入。但如何有效投入是关键,这都有待形成稳定的机制。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8期, 百拇医药(科恩)